新浪财经

日本重建企业镜鉴

2011年05月24日 22:11 来源:《中国慈善家》

  大地震之后,为了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性,商业可持续计划被提上了企业日程,成为日本重建中的可行性理念及路径

  文  |  本刊记者  喻冰

  4月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对全体国民宣布,日本正式进入了灾后重建时期。此时距东北大地震发生,已有一个多月。

  对于每隔几年都会迎来一次灾难及重建大考的日本来说,此次重建不同以往,其艰巨性在于对商业的修复或再造。大地震的强烈冲击波,不仅极大动摇了日本东北地区经济,也使日本倚重多年的电子、汽车和钢铁等产业深受打击。“日本震后商业链的恢复,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Control Risks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此背景下,一项叫做商业可持续的计划(BCP),正在政府到企业之间逐步铺开,成为日本重建中的可行性理念及路径。

  “先知先觉”的BCP

  地震发生后,井上先生所供职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少。井上所处的秋田县,位于日本东北,由于震后面临工业设施受损严重和电力短缺,已从过去日本电子、汽车产业的配套基地,沦为如今的“工业重灾区”。

  的确,地震留给企业的“余震”,是关闭的厂房、断裂的物流或大量流失的数据。同时,井上的公司勉力维持的业务,也面对着突发性的中断、程序的失控以及供需市场的缩水等不一而足的意外或损失。

  事实上,井上公司的困境也是当下日本企业的缩影。对于正在危机中求生的日本企业来说,眼前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规避或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如何保证业务的可持续。由此,作为一项“先知先觉”的流程,商业可持续计划被提上了企业的议事日程。

  BCP(Business Continuity Plan)是从业务影响分析、风险评估及管理、设计容灾方案、开发实施容灾方案、方案培训演习、方案评审及维护六个阶段,预先发现可能影响关键业务的因素。出于对风险的高度防范,BCP强调对危机的提前预估,对突发事件比如火灾、台风,或者危及企业品牌、供应链的突发事件划分级别,根据其影响的范围及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和处理策略。

  BCP对危机的“防患于未然”,使其往往能成为救灾中企业的“第一道防线”。地震后,日本主要运营商之一NTT集团及其子公司、分公司,于第一时间制定出完善的防灾计划体系,建立起包含情报联络室、支援本部、地震灾害警戒本部、灾害对策本部的对策组织。随着灾难影响范围的扩大,通过预估东北震区通信的可能瘫痪,NTT集团派出专门团队赶赴灾区修复网络,并出动卫星通信车及移动基站车以恢复灾区的临时通信能力。

  不少日本企业在灾难面前的训练有素,得益于多年的防灾意识与渐成体系的BCP制度。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此后,又于2005年制定《业务连续计划指导方针》,并在一次内阁调查会中从防灾减灾角度推进政府和企业的BCP建设;2006年,中小企业厅以中小企业的防灾为对象,制定了《中小企业BCP制定运用方针》。多年来,从政府到企业,日本的BCP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但是,成型的BCP体系并不意味着日本企业的防灾意识就毫无疏漏。震后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正暴露出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对风险预估的不足,而对于危机处理的低效,更为其日后酿成大错埋下了隐患。

  重建中的“危”与“机”

  在BCP的专业词典中,“危机”特指那些通过努力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确,危机总是不期而至,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地震后,日本企业大多面临一个相似而又多重的窘境:一方面是地震引起的市场恐慌;另一方面,从富士、索尼等电子公司,到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企业,这些日本的重要产能,或掣肘于东北厂区的设备损坏而停产,或局限于电力供应的短缺,不得不暂缓了部分零配件的供需。

  这场影响广泛的产业“地震”,向企业经营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在复合灾难的挑战下,如何维持商业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

  根据BCP为不同危机级别提供的措施,当危机升级到危及企业正常运转时,企业应该从办公室主导的小范围风险控制上升到全局角度,成立专门部门,统一协调指挥,并负责完成应急预案的制定、职能的分配以及通讯和物资的配备。

  在灾后重建方面,日本企业开始了各自的努力。

  地震后,日立公司在第一时间停掉了茨城县周围的事业所,设立“大规模地震对策统括总部”,从战略到执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逐渐对危机的局势有所掌控,经过短暂的停产后,日立在枥木、茨城县的两家工厂已于3月22日复产,并于4月初成立“日立集团赈灾商业负责本部”,开始了商业机会的重建;截至4月,索尼公司有9家工厂恢复或部分恢复生产,日系汽车则选择了优先恢复出口零部件的供应。

  在灾区的大规模重建也让企业找到了商业可持续的新契机。眼下,已有日本IT企业介入到东北地区的渔业与农业,试图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力挽当地受到重创的格局。

  地震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其带给企业的具体损失还有待时间去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日本产能的“断裂”,已使全球供应链“亮起红灯”,也将促使日本企业站在宏观战略的高度,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的商业可持续目标之间的关系,科学理性地部署防灾协调,包括对厂址另作选择,进行产能的转移、整合或淘汰,都将是必要的转变。

  在此方面,已有日本企业做出了实际的行动,他们开始对产业重新布局,将目光投向海外包括比邻的中国。这不仅是鉴于成本上的考虑,也是出于战略层面的考量,利于企业规避潜在的商业风险,重塑震后商业链。但无论是商业可持续计划的具体实施,还是产业链的漫长修复,日本企业无疑还将经历重重的考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