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爱心包裹的四月天

2011年05月24日 22:13 来源:《中国慈善家》

  “爱心包裹”项目力图从“人人可公益”的理念出发,促成公益从高端小众到普通大众的转变,并最终走上理性的正轨

  文  |  本刊记者 张琼文

  今年4月的一天,13岁的贵州雷山县公统学校学生王春凤收到了一份寄自远方的“爱心包裹”,里面装着她盼望已久的水彩笔,还有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橡皮泥。老师告诉小春凤,这些包裹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并由无数好心人捐赠之后,统一邮递到学校的。因为这份爱的礼物,小春凤感觉自己仿佛度过了童话般的一天,内心充满了幸福与憧憬。

  实际上,这幕温馨的场景正是“爱心包裹”的发起方——中国扶贫基金会最希望看见的画面。两年前,扶贫基金会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身处贫困、缺乏关怀的落后地区学生,并发起了“爱心包裹”项目,目的就是希望将爱与关怀传递给这些孩子,也为他们的人生添上一抹温暖的亮色。

  低门槛,引领“全民公益”

  从2009年4月,“爱心包裹”项目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启动,到2011年4月,下一个阶段的项目正式向革命老区进发。短短两年间,扶贫基金会的“爱心包裹”项目收到了110多万笔捐赠,这个成绩让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陈红涛颇有些感慨。

  2009年,是扶贫基金会作为一家“国字号”慈善机构成立的20周年。而早在2000年,在经过一番调整和改革后,曾带有“国字号”背景的扶贫基金会取消了国家行政事业编制,从此告别了垄断或半垄断性的募捐市场,与普通NGO一样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市场化”募款。

  但是,多年来的依靠组织“劝捐”的传统,与公众捐赠的长期“集体无意识”状态,决定了扶贫基金会此前更多地只能是面向一些大客户筹资。在此之前,扶贫基金会的募款主要是来自企业的组织性捐赠,或企业家、明星等富人群体的高额捐赠,而来自社会公众的捐赠微乎其微。

  在陈红涛看来,公益事业的真正阻力在于与大众的距离。尽管目前公益事业在我国的受关注度已大幅提升,但仍有很多人或囿于财富的局限,或出于对慈善的陌生感,成为了捐赠面前“沉默的大多数”。而扶贫基金会认为,这个因“蒙昧”而暂时“失语”的潜在群体,正是自己未来的主要受众群。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将从富人慈善过渡到全民公益,而如何顺应、引领这种潮流,对基金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此理念指引下,扶贫基金会先从自身开始了转变。2006年,扶贫基金会做出了“筹资型机构”的战略转向,此后更是努力挣脱旧有运行机制的束缚,大步走向民间,实现“亲民”。

  而追溯到更早,扶贫基金会多年前就将“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作为其面向公众筹款的第一个平台。现在来看,这更似是一次意在长远的先行尝试。

  而真正促使扶贫基金会致力于平民公益事业的,还是在2008年。作为公益元年的这一年,公众的捐赠热情逐步唤醒,但其间也不乏感性的情绪,甚或“乌合”地从众。“爱心包裹”项目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它力图从“全民公益”的理念出发,促成公益从高端小众到普通大众的转变,并使公益走上理性的正轨。

  有了好的时机,亟需改变的,不仅是公众对待公益的态度或价值取向,还有实现公益常态化的具体思路。为实现公益在大众中的普及,扶贫基金会推出的作为公众捐赠平台“爱心包裹”项目首先设置了一个“低门槛”——捐赠者可以自愿选择三类不同捐赠额的书包,包括100元文具包、200元暖冬包或救灾型生活包以及1000元体育包;同时,扶贫基金会通过与中国邮政合作,在各地的3.6万个邮政网点设立“爱心包裹捐赠站”,为“爱心包裹”做了广泛的渠道铺设。

  100元的低门槛、便利的捐款渠道,让普通人都能很方便的表达自己的爱心。“爱心包裹”项目让不同年龄、不同财富背景的人都有权利与途径做公益。

  严管理,打造“玻璃口袋”

  从2009年起,“爱心包裹”经过从汶川等灾区到国家级贫困县区的万里跋涉之后,最终覆盖了全国62个项目县。

  “爱心包裹”已经不同于扶贫基金会之前典型“物质扶贫”项目的单纯意义上的支援,而更多地侧重过程体验。

  这可以从包裹每一次厂家订购,再到邮局寄送,并颠簸“落地”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为保证爱心包裹的“透明度”,从包裹内的物品配备,到厂家采购,扶贫基金会都进行了“全链条”公示。在对供应商筛选及竞评之后,最终选定“真彩”“晨光”等三家品牌文具商,作为确保“物有所值”的供应方。“如果抽检出任何一个文具包里的某件单品有质量问题,同批受检的包裹就要全部返工重新检查组装。”陈红涛表示。

  而比包裹本身更透明的,是对捐赠者的信息回馈。捐赠者在邮局捐赠“爱心包裹”后,当场就能收到《“爱心包裹项目”捐赠凭据》,其中详细登记所有捐助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通讯地址;此后20天左右,扶贫基金会的捐赠票据和感谢信便会通过挂号信邮寄给捐赠者;而自包裹寄出后的20至40天内,捐赠者还会收到由学生亲笔填写的“回音卡”。

  借助“爱心包裹”的透明,扶贫基金会力图树立起一个典范,以重建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

  实际上,在历经一番管理方式的改革后,品牌项目已成为扶贫基金会发展的一个新坐标系。这一点,从“爱心包裹”项目上便可见一斑。在每个爱心包裹的背后,都铺设有一套严密的管理流程:在项目前期,扶贫基金会通过各省推荐的方式确定项目县,以保证该受益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在项目后期,经由项目县进行“整校推荐”,或大额的捐赠指定,基金会再确定具体受益学校和学生。

  在此过程中,扶贫基金会项目人员经常不辞辛劳,跟着包裹一起下乡,同时还要对项目县进行实地调研,制作详细的操作手册,然后发放到项目县政府和项目学校,并完成对各项目县扶贫办和教育局工作人员的统一培训。正是因为这种踏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才实现了“爱心包裹”在受益学校80%以上的使用率。

  而细究目前我国公益项目普遍流于“无序”、“无规则”的成因,大多是由于公益慈善机构不够专业理性所致。作为一家有着20余年从业经验的专业公益机构,扶贫基金会对此有着深刻的分析和思考。

  比如,对爱心包裹的统一问题,扶贫基金会曾进行过反复论证。为避免再次发生因为包裹差异而导致受赠者纠纷的情况,扶贫基金会将包裹改为统一定制发送,并以之作为一项考量指标。

  此外,扶贫基金会还力争缩短包裹寄送过程和发票寄达时间,并努力提高回音卡的回复率。这其中还流传着一段佳话:澳大利亚的一个邮局局长在偶然听说了“爱心包裹”项目后,马上捐助了20多个孩子。此后不久,20多张笔迹稚嫩的“回音卡”便从遥远的中国送到了他的手中。意外之余,这位邮政局长的内心也得到了莫大安慰,并将这些卡片视作自己的“珍藏”。

  可以说,“爱心包裹”一方面成功打造了一个透明、便捷的捐赠平台,同时也重塑了一条多方参与的慈善价值链。据陈红涛介绍,作为“爱心包裹”的参与者,中国邮政在邮寄费用上给予了扶贫基金会20%的优惠,并专门优化和改变了包裹寄递的方式,缩短了包裹寄递时限,提高了包裹寄递质量;而各家文具供应商也都进行了打包让利。

  除了合作方的鼎力支持,“爱心包裹”的深入人心还得益于一个“草根”群体,那就是大量志愿者们的参与。在“爱心包裹”项目中,扶贫基金会发动众多高校公益社团进行宣传与组织,号召大学生自愿报名加入志愿者开展劝募,实现了全国67个城市上万名大学生的爱心接力。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民间情结”,与多年来入世济世的悲悯情怀,“老字号”扶贫基金会所到之处,从不以“施舍者”的身份示人,而是积极奔走于基层,同时,通过“一对一”的捐助模式,最终不但完成了点到点的密切对接,也将公益理念深深根植于民间。

  尽管“爱心包裹”已经收获了如许多成绩和赞誉,但作为项目发起方,“扶贫基金会将继续不懈推进以‘爱心包裹’为代表的公众捐赠项目,并将之视作未来发展方向,力争打造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和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陈红涛表示。

  毋庸置疑,“爱心包裹”仍在路上,而光明,也就在前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