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电荒”提前袭来 燃“煤”之急求解

2011年05月25日 07:05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谢利

  “今年是近几年电力供需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年,电力缺口总量可能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2004年。”在5月23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的迎峰度夏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帅军庆如是说。

  实际上,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就已经出现淡季“电荒”现象。浙江、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均不同程度呈现用电紧张态势,一些地区相继采取限电等措施。随着夏季用电高峰将至,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电荒”愈演愈烈恐难以避免。

  往年季节性缺电问题为何今年提前来袭?面对火烧眉毛般的“电荒”困境又需要采取哪些短期和长期应对之策?

  10省供电紧张 煤电价格倒挂为诱因

  据帅军庆预测,随着6月份全国将进入用电高峰,仅国家电网负责的26个省份经营范围内电力缺口就将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其中,京津唐、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南、江西、重庆等10个省级电网将出现电力供需紧张局面。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工业用户实行限产限电。

  之所以今夏“电荒”提前到来,帅军庆认为主要存在四点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发展以就地平衡为主,能源配置过度依赖输煤。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煤炭调出区的输煤输电比例为20∶1,华东煤炭调入区的输煤输电比例为48∶1,输电比重明显偏低,带来运力紧张、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等问题。二是跨区电网建设滞后,跨区输电能力不足,东北、西北电网富余电力难以支援华北、华东和华中电网。三是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远高于电价调整幅度,造成火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发电意愿不断下降。此外,高耗能产业“抬头”也是用电增加的重要原因。

  虽然当前汹涌而至的“电荒”有多方面原因,但煤电价格倒挂被认为是直接触发因素。据国家电网公司统计,2003年以来,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价格累计上涨超过150%,而销售电价涨幅仅为32%。特别是近年来煤价不断攀升,而电价基本未涨。许多火电企业电煤的成本从占运行成本的50%至60%,上升到近70%,而按目前煤炭价格增长速度,这一比例今年有可能会接近80%,导致发电企业亏损严重,从而影响其发电积极性。

  国家电监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三年亏损600亿元。尽管发改委已于4月份上调了全国16省上网电价,但仍远远无法弥补电煤价格轮番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据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透露,1至4月份,一些地方出现缺煤停机现象,全国日最大缺煤停机达98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重庆的发电装机容量。

  而与此同时,在一些电煤基地却出现宁愿卖煤也不愿发电的怪象。

  电价上调实属无奈之举

  据报道,日前发改委已低调上调了江西、湖南、贵州三省的火电上网电价。之所以“低调”,是因为担心电价上调引发新一轮电煤价格上涨。

  不过,对于此次针对三省火电上网电价的调整,林伯强认为,单单调几个省可能会带来博弈,并可能导致更多的省缺电。

  事实上,我国火电企业上网电价不平衡十分严重,区域性调整已势在必行。但在目前通胀压力很大、政府将控制物价上涨作为重中之重的情况下,电价作为价格链条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其微小变化都将带来进一步的连锁反应。因此,政府对其进行价格调整必然慎之又慎。但另一方面,“压低能源价格如果导致缺电油荒,会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对通胀造成压力。最终还是大家买单,只不过是间接地,而且可能更多。”林伯强说。

  当前严峻的客观现实是,“电荒”的蔓延已经影响到了经济正常运行,甚至开始波及居民日常生活。因此,两相权衡下,电价上调为无奈之举。

  而近期电价上调由于只涉及上网电价,实际上是电网企业承担了火电企业的成本上涨,但除非政府对电网公司进行补贴,否则后者的成本压力迟早要向终端用户释放。这意味着,终端销售电价也将面临上调。对此,专家表示,如果迫不得已调整销售电价,应首先上调工业电价,而居民电价则以阶梯电价方式解决。

  “电荒”短期内恐难以避免

  对于今年“电荒”的提前出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客观分析,“电荒”有季节性荒、区域性荒和结构性荒。季节性荒年年存在,区域性荒天天存在。目前“电荒”的复杂性在于,三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了。

  在今年“电荒”成因中,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迫于节能减排达标压力而受到抑制的高耗能产业产能集中释放。一季度,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的贡献率超过三成。高耗能产业“抬头”成为用电增加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我们反复强调的‘转方式调结构’还远未到位。”上述人士说。他认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难以抑制;同时,高耗能行业短期内也很难摆脱掉并人为抑制,由此决定了“电荒”短期难以避免。

  尽管上调电价对于缓解当前迫在眉睫的“电荒”有一定作用,但专家认为,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切实推进“透明的”煤电联动或是进一步解决煤电矛盾的有效手段。而从长期来看,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改革。“由于市场机制缺位,常常迫使我们在短缺的时候采取非市场的手段,导致更大的扭曲和更多的成本。”林伯强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