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5日 22:30 来源: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 徐文正 文/图
通讯员 朱健强 李浩
在宁乡县,提到湖南亮之星米业有限公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记者在亮之星米业看到,湖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湖南省“振兴湘米工程”重点支持企业、湖南省粮食局“千亿产业、百亿物流”重点支持企业等荣誉不胜枚举。
经过7年的发展,亮之星米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总资产达1.4亿元,年大米加工能力15万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今天的亮之星米业,正在继续着它在稻米加工产业链上的探索。
打循环经济牌
“循环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利用加工废料研发、延伸下游产业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公司董事长张伟告诉记者。
稻壳,在一些企业看来是稻米加工的负担,要么烧掉,要么低价卖出。而亮之星一开始就看到了它的价值,2007年上马谷壳发电项目。自公司研发并实施稻壳发电以来,不仅解决了谷壳难以储存、销毁的问题,而且使废弃物得到再次利用,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据了解,目前亮之星稻壳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440千瓦,实现了用电自给。2008年,公司成为湖南省农村能源办生物质发电试点工程单位;2009年,稻壳发电技术成功申请3项国家专利,尤其是2008年冰灾时期,在国家电网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公司利用自制发电机组发电加工大米,保证了受灾地区大米的及时供应。
为了延长稻米加工产业链,2009年,亮之星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成如山就稻壳发电后的稻壳炭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多次试验分析,研究小组发现发电后的稻壳炭是非常适合提炼活性炭、水玻璃和磷酸硅的新型原料。
据张伟介绍,目前稻壳炭利用的各项前期试验已经成功,并荣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由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万吨活性炭、4万吨水玻璃的生产线项目即将启动,预计2011年底可建成投产。
同时,2009年,亮之星作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两帮两促”,成功引进台湾金门高粱酒生产项目。现在前期投入的白酒灌装线已经投产,二期工程年产1000吨台湾高粱酒生产线也已破土动工。
目前,亮之星已经实现了大米加工,稻壳发电,米糠榨油、糠饵渔具,碎米酿酒、制糖等多条加工产业链。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不但节约了成本,降低了损耗,还实现了企业的增收、增效、节能、环保。
基地促农增收
充足、优质的粮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为了推广优质稻,确保优质粮源,公司在全县率先实行土地流转。现在,公司在菁华铺乡、历经铺乡和夏铎铺镇等多处土地流转示范基地,现已承租农民水田面积8000亩,并完全实现自种自收。并且把基地当作企业的第一车间,用健康、环保、绿色的理念来指导基地的建设。
同时,亮之星积极发展紧密型优质稻基地26.5万亩,实行订单种植、定向定价收购,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种粮大户”等灵活多样的互利模式。
充足优质的粮源、先进的管理制度,再加上新设备、新工艺的投入,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亮之星”系列大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定为“放心米”,并荣获“湖南省第二届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博览会银奖”, “亮之星”商标更是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
银企共赢
“公司的每一步成长,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农发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的指导。”张伟真诚地向记者表示。
粮食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必须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和完善的仓储、加工等硬件设施,这样势必占用大量资金,如果只凭企业的自有资金运转困难。多年来,农发行给亮之星的粮食收购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据了解,从2004年获得400万元首笔贷款,到2010年底,亮之星共获得农发行宁乡县支行15480万元贷款,收购粮食5542万公斤。亮之星也由一家粮食收购、大米加工等单一生产模式的企业发展成了集粮食收购、储备、大米加工、调销、榨油、白酒酿造和谷壳发电于一体的民营股份制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未来5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实现自种自收优质稻基地3万亩,通过订单种植模式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50万亩,实现年产销大米20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谈到未来发展规划,张伟话语中充满自信。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