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的华丽困境:高增长率不可持续

2011年05月26日 16:04 来源:《英才》

  嘉宾                

  出处|《英才》杂志2011年5月刊

  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赵庆明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

  文|本刊记者 李冬洁

  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2010年,国内商业银行业又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案。据银监会最近的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

  作为高端产业,金融业的发展尤为关键。而国内金融业最核心,也是资产规模最为庞大的银行业体系,直接干系着众多实业产业的发展态势。观察近几年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在剥离不良资产,顺利完成股改并陆续上市之后,银行业脱胎换骨般的迅猛增长,其基于巨大“盘子”之上的高速增长率,让传统制造业等望尘莫及。

  于是,有评论人士甚至发出了银行业与实业产业之间争利的质疑。一边是诸多产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依然突出;一边是银行业“嫌贫爱富”式的信贷投放和逐年利润的高增长。现在看来,4万亿投资下的银行大规模信贷投放,获益最明显的恐怕是银行业自身。即便上调存准利率和加息等收缩流动性的措施陆续放出,但息差还在继续拉大也使银行短期之内仍然处于让国际同行羡慕嫉妒恨的高速增长中。

  在资本市场上,当四大行比拼业绩,股份制商业银行暗中较劲增长,城商行不甘落寞而排队上市时,投资者只是对银行赚钱能力哗然一片,却并不“买单”,银行业上市公司10倍左右的市盈率仍然还是整个市场价值洼地的最深处。

  不可否认的是,信贷规模的持续放大,资本市场上相应的巨额再融资,如此循环,让外界对于“当银行行长如此容易”的调侃声,声声刺耳。但现实依然是,息差收入占据着国内银行业高增长的绝对因素,中间业务以规模占比来看,不过还是小小配角。守着如此容易的“赚钱方法”,银行业究竟有多大的动力去实现“十二五”的转型调整?如果继续这样的发展模式,银行业的高增长是否会带来整个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利率市场化又是否是促使银行保持变革精神的灵丹妙药?

  高增率不可持续

  《英才》:2010年国内银行业仍有高达34.5%的利润增长率,如何看待这一增长?

  赵庆明:利润增长率有一个基数的问题,像农业银行2010年利润同比增长了49%,它的资产规模和建行、中行都差不多,但就是因为基数小。在2009年时,国内贷款增长很快,但银行的利润非常薄,有的银行可能还存在财务上的亏损,所以之前的基数可能比较低。要比较,我们应该还要看资本的利润率和资产的利润率,这样可比性就比较强了。

  孙立坚:目前银行的高利润率其实是宏观调控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过去政府财政刺激下,银行获得息差的收益。前期的房贷规模很大,房贷的收益增加体现在利润收益上,再加上现在加息,银行的存量资产是受益的。

  《英才》:与国外同业和国内其他行业比,这样的增长率是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赵庆明:这个数字不太能和国外银行业比。与国外比,就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来说,我们和他们相差不大。就利润增幅来说,国际上因为宏观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可能会偏低一些,这很正常。

  孙立坚:国外银行现在还处于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瘦身、裁员和节省成本;而我们不一样,我们是通过项目拉动,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增加利润。如果国外经济恢复,那也会和我们一样靠投资新的项目来获取利润的增长。一个是新增投资带来的增长,一个是节约成本带来的增长,这是不一样的。

  郭田勇:中国经济增长快,需求旺盛,银行通过改革也提高了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在增强。这种增长率总体还在一个合理的空间。

  《英才》:按照目前的经济态势和银行盈利模式,这样的增长率是否能持续?

  赵庆明:我觉得银行业正在走入发展的正轨状态,就不会增长30%多了。另外,今年的信贷增长比去年和前年都要低一些,这也会影响利润增长。还有就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率下降,企业的还款能力就会有所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会处理多一些。这就会冲减利润。

  孙立坚:未来增量贷款的减少会影响到新增业务,但现在还是存量,吃老本。至于转折点,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退出,银行现在只是暂时受到国家的政策限制,所以短期内会有影响,拐点在下半年增速会有下降,但很快就会在“十二五”规划展开后,投资还是要提升,增速马上又会起来。现在银行都在说没钱,随着“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启动,银行的资金还会充裕的,再加上紧缩货币政策,很多的钱会回流银行。

  利率市场化条件不足

  《英才》: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银行业的高利润增长相当一部分来自对实业的争利,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赵庆明:现在我们的利率还是一个行政决定,有一些市场化的因素在里面,但调控也不是单纯偏向于银行的。虽然银行业准入的门槛很高,但现有银行之间也是高度竞争的。

  孙立坚:中国现在不仅是银行在加息,民间资本的利率也在增加。今天流动性泛滥和物价上涨,靠货币政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越加息,实业就越难做,市场的钱就越来越多,甚至都不在银行。这样再加息,钱还是一点都没有少,从实业逼出来的钱又跑到了灰色体系当中。现在关键是对这种成本推高的通货膨胀,我们应该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去考虑,通过减税和扶持民营资本,抵抗成本上涨的压力,这才是关键。

  郭田勇:这是一个分割,虽然银行少挣些钱,实业就可以多挣些钱,但一方面这和国家调控政策有关,利率如何设定是政策的制定。另外从金融业的作用来看,银行业更稳健一些,对维护经济的稳定是有帮助的。如果银行不赚钱,就像美国一样,对社会也有负面影响。

  《英才》:从银行的收入结构来看,国内的银行主要依靠息差收入,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未来银行的利润增长是否会走向下行通道?

  赵庆明:我们的银行在收入结构上侧重于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低得多,只在10%—20%,而国外利差以外的收入占到50%以上。其实,哪一种经营模式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关键还是看宏观经济状况,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我们和全球多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相比,利差是处于中下游的,所以并不是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就会收窄。

  孙立坚:现在的问题是,银行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还不具备。通胀风险已经存在了,再加上其他风险,老百姓感觉到财富缩水的压力很大。毕竟现在的老百姓不是以消费为主,而是以财富增长的诉求为主,所以对付通胀是以财富增长来对付通胀。但国内银行的难处就是,老百姓对理财收益要求非常高,这样中间业务很难开展。目前一般老百姓不愿把钱交给银行去打理,除非存款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提高了,那么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空间就会大大拓宽。

  郭田勇:即便没有利率市场化改革,只靠利息收入,银行的资本金也会出现瓶颈,未来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都将是种趋势。未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利差收窄就会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

  《英才》:在前两年,宽松政策的推出使银行产生了大量长期贷款,如果靠息差的增长模式不改变,这种贷款是否会成为未来的隐患,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孙立坚:只要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退出,银行利润的波动性不会很大。关键是怎样让民营和产业的资本到舞台中央来,让银行的增长不是靠政府来拉动,而是靠企业自身来增长,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