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吴海峰:中国三次通胀经历及其市场反应

2011年05月26日 17:30 来源:财新网

  中短期内市场仍有下跌压力,市场似乎仍未充分消化经济增速放缓风险

  【财新网】(专栏作家 吴海峰)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出现过三次消费物价指数(CPI)超过3%的情况。第一次是在2003年11月到2004年10月间(峰值2004年7月-8月)。第二次是在2007年3月到2008年10月(峰值2008年2月)。最近一次消费物价指数突破3%在去年5月,6月份短暂地回落至3%以下后,又一路向上至今。

  纵观这三次通胀,成因不尽相同。

  2003年至2004年那一次有以下特征:通胀主要是中国国内的现象;流动性非常强,M2增长连续7个月超过20%,增幅仅次于金融危机后2009年的情形;经济过热主要由大量投资造成。在那段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甚至高于2009年4万亿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增速;大量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在调控后随之又导致物价很快下跌;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投资驱动的过热很快得到抑制。基于上述的成因及政策反应,这一周期的通胀在一次加息后(2004年10月)很快下降,同时经济增长在这之后的若干年继续加速。

  2006年至2007年那次:通胀不仅仅是中国的现象,同时也在全球蔓延;流动性充足,但不及2003-2004年和2010-2011年;投资增速适中;国内猪肉价格带动的通胀加上全球通胀,使问题变得更为棘手。那一次,8次加息并未抑制住通胀势头,加速的通胀和经济最终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放缓。

  由2010年至今,通胀的成因又有了变化,虽然这次更类似于2003-2004年:通胀目前主要还更多地是在中国,虽然全球也在逐步出现通胀;流动性是三次中最强的。在2010年年中前的12个月里,M2增速达到了27%;受惠于2009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这段时间到达了过去十年的第二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次通胀的成因更类似于2003-2004年,政策的反应似乎更接近2007-2008年。从去年十月至今中国已经加息4次,并有8次准备金率上调。野村预计今年年内还有2次加息及三次准备金上调。如果调控得当,这一次会避免2004年调控后几年内又出现的2007-2008年年过热。反之,则会加大经济中期硬着陆风险。

  在所有这三个周期中,消费及工业股均跑输大盘,而能源股均跑赢。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1) 消费类股受高通胀及价格管制的影响,利润率受挤压;

  2) 工业类股在调控中首当其冲;

  3) 每次的通胀都伴随能源价格上涨。

  我们觉得中短期,市场仍有下跌压力。虽然从4月最高至今,中国股票已下跌了近8%,但我们觉得市场似乎仍未充分消化经济增速放缓风险。在过去18年间,中国股票在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放缓的情况下(共出现19次),有11次出现月度负回报,平均跌幅超过15%。■

  作者为野村证券中国区股票研究主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