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山西陵川:大力培育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之路

2011年06月02日 09: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山西陵川: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之路

  琵琶河村食用菌产业项目黑木耳菌种制作现场。本报记者刘存瑞摄

   采样时间: 2011年5月上旬采样地点:山西省陵川县夺火乡

  

  ○核心提示○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陵川县积极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和独特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开发的重点放在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上,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在产业选项上坚持“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在产业实施上坚持“户户能增收,人人可就业”,有效地打造了一批覆盖千家万户的增收产业,力求走出一条“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的产业增收之路,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家家户户搞产业开发项目

  走近了才看到,琵琶河村是嵌在半山腰间的一个村庄。记者驶车从陵川县城出发,沿着在山岭沟壑中开出的“村村通”水泥路,穿行36公里,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夺火乡琵琶河村。这个村由八个自然村组成,最小的一两户,最大的二十多户,分布在周边十几里的山窝沟壕里,共有124户464口人,600余亩耕地。

  记者刚到村里,就看到了一番热火朝天搞项目建设的场景。在一处山坡边的圪台上,有40多位村民正紧张有序地操作着,他们在搞一项食用菌种植项目,在塑料大棚内栽培黑木耳和香菇。只见有的将废杂木料磨成木屑,有的制做菌棒,有的整修大棚,忙的不亦乐乎。村支书景志平介绍说,这个项目是今年启动的省级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全村有60户贫困户每户建一栋大棚栽培黑木耳,其他一般户每户建一栋小棚栽培香菇,建50个小棚,大棚占地一亩,小棚占地半亩,还有13万根椴木栽培食用菌,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产业开发项目。每栋大棚由各级财政补助1.5万元,每根椴木栽培补助1元。大棚的建设成本每栋约为3万元,其中棚架的费用由财政补助,其余的占地、原料、修路、修蓄水池由村民投工,村民建一栋大棚自筹几千元现金就差不多了。他报了这样一笔账:村里今年大棚和椴木栽培的总投资达264.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51万元,市、县配套资金8.7万元,县里各相关部门整合资金25万元,村民自筹资金79.6万元,去除人工费用,实际投入40余万元,户均几千元。

  那么,一栋食用菌大棚的收益又如何呢?村民宰长有算了一笔账:一栋大棚可栽培8000个菌棒,一个菌棒的原料成本为1.8元,主要是砍柴和管理务工费,以及棉籽壳、玉米芯、农作物秸秆等原料费,共需投入15000元。而一个菌棒一年能生产1.5两木耳,一个大棚就是1200斤,去年的市场收购价是每斤50元至60元,每个大棚的毛收入能达到六七万元,今年的市场价还要看涨。这比我过去外出打工的收入要高好几倍,以前全家三口人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一栋大棚能使用七八年,就是说我家今后每年都能稳定地有这么多收入。宰长有在讲述中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目前,夺火乡已有14个村搞起了食用菌产业。全乡在今年共投入976.5万元,新建食用菌大棚230栋、椴木栽培220万根,在5月份全面投产。预计今年将生产23万斤黑木耳,销售收入12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可达2300元。乡党委书记刘文香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黑木耳第一乡。”

  “一村一品”显增收致富效益

  桃花红、杏花白、松树绿……行走在夺火乡的山地上,到处都是一片盎然生机。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是夺火乡实施项目推介、引导扶持农民增收致富的特有模式。

  记者来到了夺火乡凤凰村,这个村镶在两山一沟间,山势峻峭、森林茂密、环境优美、夏季凉爽,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户外健体的胜地。凤凰村从2004年开发建设旅游景区,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接待项目,目前全村共兴办农家旅社60家,可提供800张床位,农家饭店10家,可同时接待1500人就餐。2010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接待收入达到200万元,全村710口人人均增收2800多元。记者走进一家叫“凤翔山庄”的客栈,是一座农民自建的小三层楼,挂着“三星级”标志,有10间客房28张床位,窗明几净。今年60岁的王兰花和30多岁的崔俊玲婆媳两人正在清洁卫生、布置房间。王兰花喜滋滋地说:“旅游旺季开始了,干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以前想也不敢想,咱山沟里的农民搞旅游挣钱,有福哇!”记者看到,“农家乐”特色旅游不仅可让游客在山林间纳凉避暑中吃到山野味和纯天然土饭,而且收费低,三人间每天90元,每人饭费50元,还专门建设了200亩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园区,有桃、杏、草莓30余个品种。村党支部书记和小昌告诉记者:“过去靠种地,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搞旅游是人人有活干,家家能致富,收入翻了一番。”

  说起当前农民增收致富,陵川县扶贫办主任董国斌认为有“四难”:一是难在没门路,二是难在无资金,三是难在缺技术,四是难在闯市场。针对于此,陵川县在推进实施农民增收产业的探索实践中,采取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扶持、跟综服务”的组织模式。具体为由涉农部门论证筛选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增收的项目,推介给农民;由农户依据自身条件,自主申报项目;由金融部门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支农贷款,政府予以贴息;由县乡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服务,帮助解决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通过政府和农民的双向互动,千方百计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10年,全县共推介产业项目8大类24项,金融授信1.4亿元,农户申报实施各类项目1103个,投资总额1.5亿元。

  陵川县从今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农民增收产业开发项目,主要有三大产业,其中食用菌产业可带动2100户栽培户,户均增收6500元;中药材产业涉及种植户1.8万余户,户均增收4000元;规模养殖业参与农民7000余户,可使全县贫困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1000元以上。陵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国文说,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实施完成的林改政策。县里又适时提出开发相关产业项目,与山区农民的愿望不谋而合,为贫困农村开辟了一条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增收致富途径。

  ●背景链接

  陵川县地处太行山最南端,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有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25万人口,80%以上的面积是山区,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是山西省贫困县之一,也是晋城市最贫困的县。一是贫困面大,到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村有118个,贫困人口6.05万人;二是贫困程度深,贫困村大多地处深山,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欠账多,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三是产业基础弱,这些村大都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产业层次低,经济效益差,资源开发不够,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陵川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草食畜牧业、道地中药材、优质小杂粮、干果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基地和以特色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乐接待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大幅增加收入。

  (责任编辑:徐晶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