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锄头挖出上千个宋代陶瓷

2011年06月03日 05:40 来源:东南快报

  本报讯(记者 张树福/文 吕诚/图)一锄头下去,挖出几个“碗”,再一锄头下去,又挖出几个。挖啊挖,福州闽侯上街的杨依伯修整山路时,竟挖出了上千个精美的陶瓷。

  据专家初步认定,这些陶瓷是宋代的兔毫盏。此前闽侯南屿、青口、鸿尾等地也都发现过宋代的窑址,但这次发现的兔毫盏做工更精美、器形也更大,进一步证明了宋代闽侯陶瓷业发展的繁荣。

  陶瓷表面有花纹很精美

  杨依伯在闽侯上街的溪源宫后山上,有一座果园。最近为了让小车能开到果园里,杨依伯叫了辆铲车“开山辟路”。前日,铲车把山路的雏形开好了,杨依伯就拿着锄头开始修整道路。

  “我一个锄头锄下去,挖出了几个‘碗’,再锄一下,又挖出来几个。”杨依伯把“碗”拿起来认真地看了看,发现“碗”表面有花纹,还很精美,很像电视剧里古代的“碗”。

  杨依伯越看越奇怪,就继续把周围坡上的土堆挖开,接下来的景象让他惊讶不已:土里面层层叠叠藏着“碗”。

  据目测,里面的“碗”有上千个,堆积的地方连绵20多米,有四五米高。

  是一片残次瓷堆积地

  “这些都是宋代的兔毫盏,是古代喝茶用的。”昨天,赶到现场的闽侯博物馆曾江馆长说,出土的陶瓷属于束口尖唇、斜弧腹、小圈足,胎骨厚实坚硬,呈深灰色。盏的内部施满釉,而外部也有釉,只是没有施满。釉层呈兔毫斑痕,纹理非常清晰,形态都跟之前发现的宋代兔毫盏很符合。

  此外,在出土的一些陶瓷外,都有一层厚厚的土包裹着。曾馆长说,陶瓷外面的土层叫“匣钵”。这是古代人在烧制陶瓷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而设置的。

  但让人奇怪的是,这些陶瓷有些堆积得很整齐,有些却不规则堆积,为什么会这样呢?曾馆长说,附近原来肯定有个窑址,古代人在烧陶瓷时,每窑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残次品,人们就把残次品直接丢在旁边,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这片碎瓷堆积地。曾馆长说,“这些古代人所谓的“废品”,有的只是在形状、釉色上有很小的瑕疵。”曾馆长说,宋代闽侯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各家都要争夺客源,普通的民窑都会这样精益求精。

  有助研究宋代闽侯陶瓷业发展

  据曾馆长介绍,之前闽侯已在南屿、青口、鸿尾等地发现过窑址,也挖掘出了不少类似的兔毫盏。“这次出土的陶瓷相比其他地方发现的,从外形上看更加精美,纹理更加清晰,陶瓷上施的釉更厚,更有光泽,器形也是最大的。”曾馆长说,新发现的陶瓷对研究宋代闽侯陶瓷业的发展颇有价值。

  曾馆长还表示,如果经过挖掘,上街确实有窑址的话,正好可以与之前发现的窑址连成一条线,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进一步证明宋代闽侯陶瓷业发展的繁荣。

  目前,闽侯相关的文物部门已对该地进行保护,并着手进行进一步考察和挖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东南快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