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影的票房大业:垄断控制院线档期

2011年06月03日 18:37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就中影制作的《建党伟业》发行而言,若为实现票房目标而控制全国院线档期的话,是对观众观影权的严重侵犯,并损害电影市场发展。

  近日,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向媒体透露,在《建党伟业》拿下8亿票房以前,《变形金刚3》之类的进口片都不能上。更有详细的报道称,中影集团对院线通报《建党伟业》的票房目标是“3000万人次、8亿人民币”。

  我们认为,如果这些说法属实的话,中影集团将涉嫌滥用市场垄断地位。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尽管仍受审查,但已经非常市场化,国内各种性质的投资主体均可参与。但能够发行进口分账大片的只有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两家,各个院线尽管可以名义上自主排片,但每年大部分票房由进口片贡献,因此,排片权事实上由中影与华夏主导。中影这种影子垄断地位在最近几年频频发作,比如著名制作人张伟平曾炮轰中影垄断,去年《唐山大地震》长时间霸占院线并排斥其他片源的做法也备受公众批评。

  电影领域的体制问题由来已久,随着中国电影业的日益繁荣,电影人与观众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首先需要打破的是电影进口权由两家国有公司垄断的局面,允许更多的民营企业介入。因为占票房一半以上的进口电影发行若被垄断,就会造成事实上的院线垄断。而且,在过去两年,美国好莱坞曾两次向WTO要求中国放开进口影片的引进政策并获得支持,在法律上中国也应该推进开放的工作。

  作为实力强大的央企,中影集团目前的业务涉及电影制作、电影院线等,其组建的七条电影院线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左右。若再以电影进口权垄断地位控制全国院线的排映,那么他就可能会滥用这种垄断地位发行自己制作的电影,这对于其他国产电影制作方而言是不公平竞争,在排期撞车时会产生打压效果,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影多为业内诟病的原因。因此,如果中国仍然不打破电影进口权的垄断,中影集团应该将进口电影的发行权分拆出来,以防止他通过垄断地位进行不公正竞争,与此同时,也要阻止中影垄断全国院线,它已经有这个趋势,成为中国电影业的垄断性国企。

  就中影制作的《建党伟业》发行而言,若为实现票房目标而控制全国院线档期的话,是对观众观影权的严重侵犯,并损害电影市场发展。而且,我们必须分清《建党伟业》是商业片还是承担教育作用的主旋律影片,毕竟商业化的电影院线不应像国有电视台那样承担公共职能,如果将《建党伟业》定位为商业片,应该与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电影公平竞争,不应该获得档期保护;如果它是一部宣传教育片,院线可以每天安排一定场次免费放映,由政府设立的电影扶持基金埋单。这个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有电视台广告收入一定比例的拨付,此外,每一张售出的电影票中也有一定比例上缴国产电影扶持基金。

  但是,从《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与宣传营销看,它无疑是一部具有强烈商业追求的电影,8亿元的票房期待只是一个象征;同时它也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试图将商业片与主旋律结合起来,寻求市场认可。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认为,严肃的主旋律主题影片不适合商业大片化,而应该提高艺术上的水平,以艺术感染力吸引观众。中影制作的《建党伟业》似乎像是扯主旋律的大旗,做商业片的盛宴,并试图以主旋律性质获得档期保护而赚取更多利润,这是一种非常扭曲的现象,既不利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主旋律电影的市场接受度,最后变成了中影公司个人渔利的行为。

  长期以来,中国不加区分电影性质带来了资源与目标严重错配的问题。比如,每年有很多政府出资制作的近千部主旋律电影大部分没有在电影院公映,资源浪费严重,即使部分排入档期,观众也较少。因为观众买票走入电影院是消费行为,要求电影提供娱乐与感染,而大部分主旋律片并不符合这种标准,若还以商业片发行方式卖票,观者自然更少,这种电影只有免费放映才会吸引观众并起到宣传的作用。

  事实上,政府资金应该退出已经高度商业化的电影市场,可以参股相关公司,但不应该将每年制作主旋律电影作为政府任务。因为与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不同,电影现在已经高度商品化,电影业也成为一项创意产业,它遵循的是市场规律而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载体。我们也看到,广电总局近些年来大力支持国产电影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屡创新高,并且制作了一批可以与好莱坞抗衡的电影。这表明,如果电影主管部门的工作以推广主旋律影片为主,中国电影市场将被进口片、盗版电影或网络电影视频占领,中国电影业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仍然需要在机制上创造自由创作与公平竞争的氛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