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日本震波下的中国工业

2011年06月07日 21:58 来源:国企杂志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此次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相关工业行业更是深受其害

  文|本刊记者  杨娇

  一只蝴蝶在亚洲扇动翅膀,就可能给遥远的美洲带来一场飓风。

  “3·11”地震后,日本经济发展遭受重创。5月19日,有数据显示日本首季GDP按年收缩3.7%,与此前预计的1%相比,表现远逊于预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此次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作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目的地、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遭受的震后“冲击波”尤甚。

  两个多月过去了,记者了解到,地震对主要进口产品,如电子类产品和汽车都有所冲击,而主要面向日本市场的部分出口企业,因相关产业出现变局,后续订单难以维持。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更令全球核电产业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陷入谷底。“3·11”地震对全球经济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蔓延。

  能源:核电降温  相关产业扩容

  过去十年,是世界核电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然而,福岛核电事故,迫使各国政府开始反思核电发展战略,全球核电热迅速降温。德国关闭了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7座核电站,并宣布放弃发展核电。美、法等国也纷纷对目前运行和在建的核电项目进行检查。5月10日晚,日本地震两个月之际,在核电占全国电力30%的日本,首相菅直人做出艰难抉择,宣布中止日本政府以前制定的以核电为主的能源发展计划,“重新审视”核电发展。

  近些年,中国进入核电大跃进时期,在建核电站数量全球最多。对于此次日本核电事故,此前曾有相关人士表示中国核电发展将不受影响。但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正在规划中的核电项目一律暂停审批”。4月,政府部门牵头对全国核电展开安全检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汤紫德称此举能对“过热”的核电建设,予以迅速“降温”,同时利于消除安全隐患。

  在“暂停审批”中,受冲击较大的要属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暂停审批的核电项目大部分属于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两家企业,因为其主力机组是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此前中国核电发展的路径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是应该“二代和三代并举”,还是大力发展三代?此次核事故或许会成为调整中国核电结构的契机。

  作为核电站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承包商,2007年才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受到重大挫折。东方电气、中国一重、二重重装等核电设备厂商也将会受到相应影响。对此,东方电气总会计师兼董秘龚丹表示:“今年对我们不会有影响,明年下半年开始会有点影响。”有分析师认为,核电设备厂商目前要应对的问题,就是核电设备产能、销售额的增速,3〜5年后可能会下降。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2020年清洁能源占比达15%的减排目标下,当前一方面不得不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另一方面,受制于中国国情,在其他新能源彻底解决规模和成本问题之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里的地位难被撼动。中核集团称,日本福岛核事故会对核电产业产生一定影响,但中国积极发展核电的方向不会改变。

  当然,全球范围的反核声音渐起,给其他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政策倾斜的空间。在宣布中止日本以核电为主的能源发展计划的同时,菅直人表示,政府将重点研究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联合国报告则称,若有恰当的政策支持,到了2050年,太阳能、风能及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球近八成的能源需求。

  因与核电具有相互替代性,核电的降温使光伏产业成为潜在的受益者。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透露,2015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目标可能会提高一倍,从500万千瓦增至1000 万千瓦。“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正在就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一些新的目标。”可见,虽然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依然面临成本高、空间要求大、稳定性低以及商业规模化太小的问题,但是在“核恐慌”的冲击下,相关产业已经在全球各地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

  政策调整无疑意味着新的市场扩容机会,相关新能源产业也在跃跃欲试。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设备主要出口欧美市场,机会颇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家中国企业都能抓住新机会。以日本为例,若想真正进入日本市场,仅获得认证就比欧美市场要难得多,更不要说一批国际级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商正在日本市场捉对儿厮杀。

  汽车:日系车荒初显  全球车辆减产

  2010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汽车25.3万辆,占全部进口车比例近三分之一,仅次于欧盟。汽车零配件的进口则居于中国进口产品的第三位。以广东一省为例,2010年1~7月广东自日本进口汽车零部件高达1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四成。

  地震发生后,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均宣布停产。4月18日起,丰田、日产等汽车企业在日本国内的工厂从开始陆续恢复生产,但产量只是震前的一半。一直靠库存来缓解生产压力的国内部分日系企业,没有悬念地在5月份遭遇“饥荒”。

  5月9日,广汽集团发表声明称,5月份汽车产量可能较原计划减少30%。当天,东风本田也表示,受地震影响,东本年产量或将减少5%〜10%,新思域的上市计划将延后。日产在华最大的合资企业东风日产,由于旗下生产天籁、奇骏等中高端车型,部分零部件需要进口,因此受日本本土减产影响不可避免。不少整车厂、零配件供应商行已经把每年7月以后例行的高温假提前到5月上旬执行。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相继宣布放假10天到15天不等。  

  进入5月份,日系车荒迹象初步显现,不少热销车型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因为库存告急,日系车在市场终端的零售成交价大幅上涨,经销店在取消部分优惠的同时拒绝接受订单的车型开始增多。

  不过,虽然有日系车减产消息,车市表现较为“淡定”,并未出现“疯抢”现象。由于今年日系三大企业都无重点产品推出,特别是在中高级车领域,且受去年大规模召回影响,日系车品牌美誉度受损,欧美车趁机抢占不少份额,韩系品牌也在摩拳擦掌。显然,地震将导致欧系和韩系产品在中国汽车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中国自主品牌由于差距较大,似乎还不能从日系车减产后的市场空缺中得到太多的油水。

  日系车的减产,其他品牌车可以借机分一杯羹,对整体市场影响相对有限。令业界担忧的是,很多依赖于日本零部件供应的外国制造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断链”压力。汽车零配件的短缺,已成全球汽车产业梦魇。

  日本汽车电子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产业规模占全球30%以上。此次地震导致震区内数十家汽车电子企业停产。上海车展期间,本田技研社长伊东孝绅曾表示,本田所有的工厂和生产线都完成了修复和恢复,但是一些零部件供应存在问题,主要是汽车电脑里的微处理器芯片。芯片厂生产线在地震中受到损害,何时恢复生产尚无准确时间。

  由于一些来自日本的关键零部件库存不足,法系车、韩系车、美系车、德系车也开始受到连累,部分自主品牌车型的后续生产也被波及。目前,多家德国汽车制造厂不得不暂停生产。美国福特汽车也称,因为来自日本的零部件短缺,该公司可能放缓或暂停亚太地区的生产活动。这些汽车工厂短缺的零配件主要和电子芯片有关。如果芯片问题得不到解决,全球汽车业可能减产30%以上。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包括传动系统、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整机、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汽车电子电器等,其中大部分为汽车核心部件,日本零部件体系的破坏也将对其供应造成不利影响。 

  尚普咨询顾问贾炳楠在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虽然国产日系品牌车国产化率很高,大多在80%以上。部分企业如东风日产、广汽等国产化率超过90%,雅阁等一些车型更是在95%以上,并且大部分日系企业目前都已能实现在国内生产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是由于核心零部件依赖日本进口,所以影响颇为明显。”同时由于全球采购的策略,我国很多自主车型的零配件供应链中或多或少也有日本供应商,因此部分自主品牌亦受到冲击。受零部件供应影响,中国市场今年预计减产180万辆左右。

  电子信息:部分器件上涨  替代厂家受益

  发生地震的日本东北部,是日本半导体和元器件生产企业的聚集地。因为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据着关键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设备主要供应者的关键地位,在这次地震中,电子产业遭遇的冲击巨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报告显示,此次地震对日本上游原材料及元器件行业的影响远远大于下游电子整机行业,并且这一影响迅速通过产业链的传递效应扩散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

  具体地说,受此次地震影响,全球硅材料、液晶材料价格将上涨。这一涨价趋势将沿产业链向下游传递,造成相关企业的采购成本上升,利润水平受到影响。同时,因许多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日本企业位于本土的工厂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国内相关子公司,以及为其提供代工业务的内资企业,订单将减少,部分企业所受影响将达到30%。

  这次地震对全球半导体产业影响较大。日本拥有很多半导体零件尖端技术,其他国家无法制造。2010年日本半导体产量约占全球市场的20%。尽管近年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日本仍是闪存芯片的主要供应国之一,足以对全球价格产生影响。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市场上闪存芯片的价格持续坚挺。

  此次地震对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及相关核心部件产业也造成严重影响。2010年1~9月,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中,光学、照相等设备及零附件金额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5%(第四大类产品)。国内市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产品由于供应不足价格可能大幅上升,而数码相机、摄像机厂商也会因CCD等核心部件供应不足而出现生产困难。

  液晶显示器(LCD)原材料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日本企业产能的下滑同样造成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对于手机LCD及PCB而言,尽管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但一些必须的原材料来自日本,此外一些手机使用的高精度晶振及钽电容同样很多出自日本厂家,因此地震对手机行业所受影响同样不小。从半导体、内存、PCB、LCD屏直至部分被动器件都会因为日本地震受到影响。

  地震使多个产业链主要日本供应商生产中断。但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地震发生后,东芝、索尼、松下和夏普等公司宣布关闭部分工厂,由此引发了市场对许多广泛应用的元件供应短缺或涨价感到担忧,特别是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热门产品储存数据的闪存芯片。而索尼、松下、东芝等企业部分工厂停产的消息传来后,芯片、内存卡以及手机玻璃屏开始大幅涨价。四川长虹、深康佳等股票在A股市场上强势涨停——松下、长虹是全球目前少有的几家规模化生产等离子面板的企业。在松下产能受损的情况下,四川长虹因其替代作用而成为意外的受益者。

  震后反思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高度的行业分工,也带来了低成本和高效率。但此次日本地震危机,暴露出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即相关产业链在某些环节过度依赖某些国家。

  “3·11”地震虽然给日本带来了了巨大伤痛,但是对于日本和周边的国家来说,不失为一次重新洗牌的机遇。地震对全球产业的影响,有些是暂时性的,有些则相当深远,值得反思。

  反思一:

  供应链布局或将分散化、多样化

  日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在过去近30年中,虽然日本陆续将国内制造业装配工厂陆续转移到海外,然而留在国内的只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厂、生产设备厂、研发中心等的工厂却依然牵制着相关产业的命脉。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整条组装线可能在数小时内“停工”。例如,日本是汽车电子芯片生产大国,此次地震使电子芯片供应链从源头发生断裂,而又没有替代供应。一个芯片厂出了问题,竟然导致全世界许多汽车厂家不能正常生产。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这次地震导致产业链的影响会提示企业在产业链的分布应该更加合理,包括在电子产业、汽车产业、工业制造的各个环节如何进一步组合产业链的问题。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认为,此次日本地震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尽量保证产业链的完整性。”国内家电业中白电企业与彩电企业在地震后的反应,或许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白电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故分析师预计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白电企业影响偏正面。日本灾后重建拉动了国内白色家电企业的出口。但国内彩电企业则受制于上游液晶面板产业链的布局不够完备,如果由于日本液晶面板巨头受损而致面板价格的上涨,利润微薄的中国彩电业将雪上加霜。

  如今,跨国汽车公司开始重新思考过度依赖全球供应链是否明智。“考虑到这次冲击,从保障整个生产体系稳定的角度来看,分散化、多样化的布局和采购方式会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重视。”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张伯伟说。毕竟,把一个核心部件或材料的生产押注在同一个地区生产,将无法应对下一次自然灾害。

  反思二:

  中国自主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汽丰田在震后评估零部件供应链时发现,一些很小的但绝对不可缺少的零部件是日本本土企业独家控制的,很难寻找替代厂商。大量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也在使用他们的产品。尽管合资品牌国产化率达到99.9%,但一个小部件不到位,整车将无法下线。这是整个汽车产业的“软肋”。

  自主创新的口号在中国喊了若干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似乎也成了中国企业的重中之重,铺天盖地的宣传之势,和全球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让人恍然认为自主创新在中国已呈突飞猛进之势。世界上时速最快的动车组、首个特高压示范工程、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更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典范。但此次日本地震,充分暴露了中国汽车、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甚至制造业面临的尴尬。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超过日本的15.4%,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但是我们超越的也许仅仅是以量取胜的0.2%,而没有实现质的提升。表现在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上文提到的汽车、电子等产业受日本余震冲击的影响巨大,也是由于核心性产品过于依赖日本进口,即日本制造企业控制着关键技术和品牌,在价值链中居支配地位,而中国企业从事加工组装,在价值链中处于从属地位。

  虽然全球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国内厂家直接的供应商中日本厂商也不是很多,但日本在IT产业的影响力这些年并没有随着产业升级走向衰落,而是向着更基础、更尖端的部分升级而已。以致现在好像没有哪一个产业的源头不存在日本人的身影。与之相比,中国的产业升级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各相关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震后一个月,由一汽、上汽、长安、奇瑞等20家单位发起的“中国汽车电子基础软件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联盟”在北京成立,希望借此推动汽车电子领域国产基础软件的快速发展。奇瑞汽车研究院李玮松对《国企》记者表示,若要解决对日本进口零件的依赖,必须加快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或许,此次地震将为中国汽车业减少国外依赖度大幅下降提供一个契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国企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