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08:15 来源:经济日报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承担过10多项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
项目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导管消融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治疗房颤的新方法。该项目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组针对房颤导管消融尚缺乏科学、规范技术方法这一难题,对房颤导管消融的方法与技术策略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创新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治疗和研究水平。项目组探索出的一整套适合我国的房颤导管消融方法,经过大量的创新与改良,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策略与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目前已有7000余名患者接受了房颤导管消融。
在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被授予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领导的项目组将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成为许多大医院的常规手术,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使大批心脏病患者得以康复。
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患者数量将继续增长。房颤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7倍,死亡率增加1.5~2.0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
在消融手术出现之前,医学界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然而房颤药物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根治房颤,尽管可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但有较高的致命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危险,而且需频繁化验监测,极大地限制了临床实际应用。
导管消融是近10余年发展起来治疗房颤的新方法,被认为是“根治的方法”。“这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治疗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从大腿根部穿刺放一个导管到心脏,找到患病部位,用电消融,不开刀,不吃药,就可以彻底治疗房颤。”马长生介绍道。但该项技术是目前所有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操作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学习曲线长,人员培训困难,缺乏科学、规范的技术方法,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本世纪最初几年仍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每年有10万到20万此手术的需求量,因此急需简化手术技术。”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快速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技术与消融新能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特性与组织学特性相关性研究”、“心房颤动维持的肺静脉-左心房折返机制研究”等支持下,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领导的项目组针对性地研究了房颤导管消融的方法和技术策略,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方法学,并对其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组探索出的一整套适合国情的房颤导管消融方法,经过大量的创新与改良,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策略与方法,规范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安全性,易于推广。“过去,国际上导管消融的方法主要以国外的两种技术规范为代表,我们的研究成果意义在于开辟了第三种路径,我们的优势是使手术医师的培训周期大为缩短,而手术成功率大为提高,这样就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带给他们更多康复的机会。”马长生紧跟国际前沿继续探索房颤导管消融策略,于2006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房颤中心”。
项目组在最近6年内完成了7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术,约占全国总例数的50%,随访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达到国际先进电生理中心的水平。导管消融使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脑卒中风险降低至正常人群水平。项目组改进和创新的房颤导管消融方法在全国150余家医院得到应用,培训了全国70%以上的房颤导管消融专科医师,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治疗和研究水平。同时由于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房速、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