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擦鞋救母”引出表演式救助

2011年06月13日 04:40 来源:深圳商报

  □ 吴龙贵

  今年4月,广东河源一名13岁的男孩从老家步行340公里,历时一个多月,来到广州替人擦鞋,就是为了筹钱救助病重的母亲。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州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目前,骆伟科已经收到捐款超过20万元,其母也已顺利完成手术。(《信息时报》6月12日报道)

  从河源到广州有340公里,开车只需要3小时,而骆伟科走了足足30多天。看上去少年选择了一条难度最大的救母之路,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样的时间跨度,以及无比艰辛的感人经历,以少年的一己之力想要完成救母壮举,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重任。我们欣慰于事件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担心,这种非常态的救助模式究竟还能维持多久?

  显而易见,这又是一起人们所熟悉的经过媒体放大,继而弱者得救助的事件。少年骆伟科之所以能成功救母,既得益于他自身超过同龄人的坚强和独特的经历,也得庆幸在此类事件屡见不鲜的现实语境下,媒体还没有审“悲”疲劳,社会公众的爱心还没有被过度稀释。但是必须承认,媒体有媒体的职业特点,它对弱者的关注是带有选择性甚至是功利化的,而社会公众的爱心资源也终究是有限的,因此对于骆伟科一个人的幸运,我们仅有欢呼和赞美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我们常见而又不得不提的场景不出意料地出现了:在骆伟科擦鞋救母事件经媒体报道而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之后,河源妇联、龙川教育局、龙川民政局纷纷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承诺减免骆伟科姐弟俩的初中学杂费和住宿费,让其返乡读书。此外,龙川民政局还承诺等骆如娇带孩子返乡,将为其家庭办理低保。河源市市委书记还在微博(http://weibo.com)上批示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舆论倒逼下政府的一种积极表态,但也不得不反问:这样的表态,是否有表演之嫌?骆伟科的家庭经济状态不好,父亲一年前去世,15岁的姐姐和母亲一起在外地做保姆谋生,这样的家庭,何以现在才获得低保资格?当骆伟科的母亲因为无法筹集高额医药费而奄奄一息之际,当骆伟科徒步340公里擦鞋救母之时,相关部门毫无反应,而一经媒体曝光引发社会反响之时,各个部门都纷纷挤到镜头前,极力展示政府的关怀,这样的反差难道不让人反感吗?更直接点说,决定政府相关部门伸出援助之手的,究竟是骆伟科的家庭困境,还是出于其他不为人知的考虑?

  对于弱者,媒体可以选择性报道,市民可以选择性捐款,唯有政府不能选择性地救助。因为对媒体和公众而言,这并非绝对的义务,而对政府而言,救助弱者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在公共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每一个弱者都应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而不能因为社会关注度的大小而有所区别。骆伟科“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既说明当地政府并非完全没有救助的能力,也揭穿了政府作为的表演本质,将政府救助当成了一种恩赐和炫耀,而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骆伟科其实只是一个权力自我褒奖的“道具”,然而他的幸运却掩盖了更多个“骆伟科”的不幸。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深圳商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