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 10:43 来源:上海商报
远低于国际标准 专家提醒夏天慎喝车内饮料 长时间低剂量摄入有风险
商报记者 王雅君
沪上专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饮料塑料包装中塑化剂的迁移量远低于国际允许的标准。昨天,本市2011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在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文化中心启动。市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厉曙光教授公布了一项针对饮料塑料包装中塑化剂迁移量的科学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所采样饮料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含量均远远低于国际允许的迁移标准。
针对近日网上流传的“喝了放在汽车里的瓶装水可致癌”一说,沪上专家认为,在高温环境下,饮料长时间存放的确可能加速有害物质析出,长时间低剂量摄入可增加患病风险。
微小迁移量不足以带来危害
昨天,厉曙光教授在为市民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功过是非”时,公布了他所带领的科研小组今年3月进行的该项研究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商报记者看到,合计49种饮料中包含茶饮料20种、果汁饮料21种、咖啡乳类饮料8种,其中DBP的检出率为98%,DEHP检出率为100%。饮料中合计DBP的含量为0.037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0.3mg/l);合计DEHP含量为0.078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1.5mg/l)。
厉曙光教授对塑化剂的研究长达16年,他指出,最近曝光的台湾塑化剂事件是人为直接将塑化剂添加到食品添加剂中,剂量比较大,所造成的危害也大。而他所研究的主要是塑料包装中塑化剂的迁移量,从目前来看,塑料包装中迁移出来的塑化剂的量非常少,由于人体有代谢功能,可在24-48小时内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样微小的量还不足以带来危害。
遇热遇油易溶出污染食品
厉曙光教授指出,塑化剂一共有20多种,是一种化学原料。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DEHP、DVP和DOP。此次台湾发现的是DEHP,即邻苯二甲酸酯?穴2-乙基己基?雪,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常常用于塑胶中,例如农膜、塑料袋、玩具、橡胶管等,占全球塑料增塑剂消费量的86%,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提高塑料制品的强度。
“其实,我们生活中每天会遇到塑化剂,避免不了。”厉教授介绍说,吃用塑料袋装的食物,擦香水、涂抹指甲油、头发定型水,都有可能与塑化剂“碰面”,甚至包括空气中、水体中也有极微量的塑化剂。
“通常空气、水体中极微量的塑化剂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需要特别提醒,在遇到热、油两种因素时,塑化剂就很容易溶出,污染食物。”厉曙光教授说,很多白领习惯早上买一块塑料袋装的热蛋饼,一杯塑料杯装的热豆浆,其实,塑料制品只要遇热,其中所含的塑化剂就很容易溶出,更可怕的是,即使食物没有加热,塑化剂遇到油脂,也很可能会溶出。
“加热”后塑料瓶饮料慎喝
“夏天不要喝放在汽车里的瓶装水,有个朋友的母亲最近才被诊断出乳腺癌。医生告诉她:热能和塑胶瓶子遇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物质,喝了后会致癌。”针对最近在微博(http://weibo.com)上热传的这一消息,沪上专家认为“有一定道理”。
商报记者昨天了解到,瓶装水、橙汁、茶饮料之类的塑料瓶饮料瓶大多是由PET也就是聚酯材料制成,本身对健康没有害处,但在制造塑料饮料瓶的过程中,加入了双酚A等化学原料作为透明剂,可让瓶子变得更透明好看。而热能则会增加双酚A释放出来的几率。
“虽然PET的耐热度为70℃,并不意味着双酚A等有害物质只在70℃以上才会溶出。在高温环境下,饮料的长时间存放可能加速有害物质析出。”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毕宇芳介绍,双酚A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也就是类雌激素。有动物研究证明,长期低剂量接触双酚A可引起生长发育的异常。而成人长期低剂量摄入双酚A将增加性激素相关癌症的发生危险。因此,车里最好不要存放瓶装水和饮料。如果存放了,轻易别喝,以免变质影响健康。
相关链接
本市依法从快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
商报记者 宋杰 □施坚轩
记者昨日从市检察院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和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上海市检察院结合本市检察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依法从快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及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及相关职务犯罪的作用,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的,要坚决、及时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符合起诉条件的要从快提起公诉。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有重大影响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要指派业务骨干适时介入,积极引导收集、固定证据。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