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6日 02:59 来源:现代快报
银行临近年度“中考”,再加上央行刚刚公布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于是银行纷纷提前行动加推高收益理财产品,昨天就有不少市民立马收到了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的信息。有几家银行都将期限在两周的理财产品收益提高到了6%左右,再次创下了理财产品收益的新高。
□快报记者 王海燕
新华社记者 王凯蕾
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6%
昨天市民马先生告诉记者,央行一提准,他马上收到某银行的21天理财产品推销短信:年化率5.4%。紧接着另外一家银行推出30天的5.5%(扣除申赎费用)的B类债基。另外孙小姐也听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介绍说,这两天要发售一款14天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达5.98%,而且才5万元起售。“看来存款准备金率调到这份上,银行对资金的渴求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另外也有银行在网上发出信息,10万元或以上的闲钱,就可买一款14天收益6%的理财产品。另外一家股份制银行也将发行期限11天年化收益4.8%的理财产品,5万元起购。
据一家统计机构调查,仅昨天一天,他们关注的31家中外银行共发行了24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为迎接年中各项指标考核提前开打“揽储”战。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事实上,所谓保本只是口头承诺,监管部门是不允许任何一家银行把‘保本’两字写进银行理财产品中的,投资者对购买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应有足够认识。”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财富管理专家陈潜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投资者坚信只要购买银行承诺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就可完全规避风险。对此,广东商学院理财研究中心主任赵立航称,从来就不存在比银行存款收益率更保险的“无风险”理财产品,如真有的话,就不会有人把钱存在银行里了。
此外,把预期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是广大投资者常常陷入的又一误区。事实上,预期收益率只是产品在运作正常的前提下,理财产品计划达到的收益目标。
赵立航说,任何理财产品承诺的预期收益率并非等同于客户的最终收益。假设A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9.5%,B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4%,看起来当然A产品更有吸引力,但A产品投资证券及外汇市场,而B产品投资央行票据,央行票据的风险显然低于证券及外汇市场,因此,从安全性考虑,投资B产品其实更加稳健。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销售人员常常只会就达到预期收益的情况进行假设演算,但一些投资证券市场,或与股票、债券挂钩的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幅度是比较大的,未必能达到预期收益目标。”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财富管理师关婷说。
■
审慎理财
方能跑赢通胀
专家称,当投资者打算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至少应密切留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了解产品流动性。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一般从1天到几年不等,银行一般不允许客户提前终止产品。这就要求客户在投资前做好资金配置。如热衷打新股的客户,可以选择无固定期限的产品;3个月后需为孩子缴纳教育经费的客户,最好不要投资期限超过3个月的产品;无法判断何时需使用资金的客户,可以采用阶梯式、滚存式的投资方法,或购买分段计息产品。
其次,明确风险偏好。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会充分考虑投资范围潜在的各种不利情况,并根据产品的风险程度划分不同的客户群体。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即使对投资范围没有深入的解读能力,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把握风险揭示、关注防范措施。理财产品存在投资风险或产品设计不保本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定要认真了解该款产品是否有针对风险发生的保护措施。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