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6日 04:03 来源:深圳商报
昨日《南方日报》报道,深圳某中学今年高考有100多名考生获得高考加分,其中有52名学生的高三(3)班竟有37人可以加20分,如此大面积的加分引发许多家长和考生的质疑。
对此,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回应称,此前已对该校上报加分学生进行审核,除4名考生不符合加分资格外,其他考生均符合加分规定。一个班绝大部分人都是体育特长生,都可以在高考录取中加20分。也许,这些加分越是合法,我们越是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要问,高考加分为什么会泛滥成灾?为什么本意为体现教育公平的加分制度,反而让考生们觉得损害了高考公平?高考合法加分背后究竟存在怎样的灰色产业链?
以探索和改革之名实施的高考加分制度,它的本意是为体现高考在人才选拔中的公平性,倡导素质教育,树立人才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价认定特长生需要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能否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名次,再按比赛级别和所获名次,给予不同的加分。
可是,在现实当中,加分的逻辑却被颠倒了过来。许多地方是为了加分而组织名目繁多的比赛,在比赛中设置名目繁多的奖项,最终达到只要交钱参赛就能大面积获得加分的目的。以前面提到的37人获得加分的班级为例,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航模、空模、车模“三模”比赛中得奖,我们不敢说其中有什么猫腻。但是,很多家长指出,有些比赛,到模型店买个模型参赛就能得奖,根本不需任何特长。这种为批发高考加分而办的比赛,等于是利用制度的空间,对高考公平进行赤裸裸的侵蚀。
虽然,社会对高考制度有着这样那样的疑虑,但不可否认高考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公正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也是人才得以实现跨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合理的高考加分制度损害的不仅是高考的公平,更是社会的公平。特别是当一些“有门路”的家长,通过种种渠道让孩子获得加分后,再打通高校录取的环节,就可以很轻松地将孩子送入心仪的大学。我们知道,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一个人被录取了,就意味着另一个人失去了机会。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合法的“高招腐败”,会让多少寒窗苦读无权无势的学子,失去公平教育的机会呢?
“一个学校100多人获得高考加分”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中,最让我们担忧的还是高考加分产业化。在这个产业中,家长、学生、学校,再到各类赛事的组织单位都有着明确的利益诉求,也都能在这条产业链条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他们精确寻找着高考加分制度设计上的每一个“机会”,然后用合法的方式,通过合法的渠道,制造出成百上千的加分资格。“三模”比赛无疑就是这个合法加分产业链中最庞大的一个环节。毕竟,大家都知道其他体育项目都要有真“功夫”,或是跑得快,或是跳得远,或是球打得好,这些特长一出手我们就可以知道有没有,但“三模”比赛,高校很难对这样的特长生进行甄别和打假。
正如省考试院负责人面对公众质疑说的那样——“加分资格均通过审查并符合条件”。即使大家知道这里面存在不公,但只要这些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我们就只能是无奈地接受。要维护高考公平,打击马拉松替跑那样的非法加分很容易,难就难在如何打击合法的“作弊”行为。如果我们想这样的无奈少些,现在是到了我们该改革高考加分制度的时候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