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理财怎么了?

2011年06月19日 14:41 来源:北京晚报

  

基金理财怎么了?
CFP

  今年以来持续低迷的市场不仅让公募基金的日子过得很惨淡,就连仓位灵活、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日子也过得“举步维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净值损失超过10%的私募基金多达302只,一大批私募基金因为业绩或规模的原因面临清盘危险。不久前,还出现了私募基金发行失败的案例。而与此对应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却越来越猛,不少基金圈内人士都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讨论,基金理财到底怎么了?

  部分公募基金

  濒临清盘红线

  市场不好,投资者肯定选择用脚投票。根据开放式基金的合同规定,清盘条件主要有两条:一是基金持有人连续60日不足100人;二是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统计数据显示,以2010年末的基金规模和2011年基金平均缩水水平来推算,截至上周末至少有22只基金的资产规模不到一亿元。其中,万家双引擎的资产净值更是跌至0.48亿元,已低于政策红线“5000万元”。不过公募基金清盘事件至今尚未发生一起,因为公募基金清盘需要走严格程序,公司也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救。

  40只私募产品清盘

  不过对于私募基金来说,清盘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记者了解到,对于大多数私募产品来说,当其触及30%的亏损额时,投资者有权终止合同,提出清盘,所以0.7元一直是私募业内的清盘红线。据统计,今年已有近40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另有66只私募基金则单位净值跌破0.8元接近清盘线,净值跌破0.7元的达到19只。

  据了解,深圳某券商推出的一款阳光私募产品日前发行失败,从4月推出至募集结束才募集了2000万元,这和券商要求的5000万元及格线相差甚远。除了发行失败,上月私募还出现了久违的主动清盘。成都阳光私募鼎弘义投资发布公告,解散旗下唯一的一只信托产品。该产品发行时也属于先天不足,发行规模仅2200万元,运作期间又有客户赎回,导致产品规模太小,只能选择关闭。

  阳光私募首次主动清盘发生于2008年1月。当时,赤子之心中国基金的基金经理赵丹阳由于“在6000点再也无法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而将旗下A股基金全部清盘。时隔3年再次发生阳光私募主动清盘事件。市场人士表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业绩和规模的重压下,今后私募基金主动清盘将成为常态。

  基金理财怎么了?

  今年以来私募基金业绩同样惨淡,仅5月就有约100只私募产品跌幅达10%。今年以来净值损失超过10%的私募基金多达302只。难看的业绩让投资者对私募产品的兴趣逐渐降低,而与此同时一些低收益、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增加。4月到5月,各银行累计发行理财产品3252款,同比增长168%。

  6月14日,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发了一条微博:“问了多个银行的人:为什么银行的理财产品那么热销?得到的答案很惊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且稳定。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纰漏。有多高?8%!我又问了一次,给出的答案就是:8%,左右。基金公司作为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看了这个有什么感想?难道仅仅是因为投资范围的问题吗?”

  这条微博引起了财经圈人士的热烈转发和讨论。一位基金经理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宣传预期收益率,而基金不让。本身就是制度造成的不公平竞争。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回应称,投资人群有差异也是一个原因,一个群体是以存款为参照,另一个则是与股票相比。

  华夏基金的副总张后奇也感慨称:“群航不愧是专门研究基金的研究员,一语中的!对投资人来说赚钱是硬道理。问题在于为什么银行、信托能够连年稳定地获取8%以上的投资收益而基金产品却不能?不仅股票基金亏钱做不到,连债券基金、企业年金账户都做不到。因为基金从业人员没有银行、信托的员工敬业?”

  对此,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表示:面对短期波动风险,投资者总希望有人能找到这个不确定世界下的真谛,岂知短期不确定的世界下,真谛就只是一个概率而已。基金指数长期战胜市场年化近10%,已经展现了基金经理的能力,只是短期亏损(或战胜不了同期表现最佳的产品如理财产品)让投资人焦虑、痛苦而不满,贬损与投射,需长期视角下的理解。

  本报记者 邵泽慧 J049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北京晚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