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被改革对象的声音不能沉没

2011年06月23日 01: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日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刚刚完成了一份受人社部委托的、针对全国绩效工资改革的报告。该报告“直接是针对某些省的绩效工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这份报告已经呈送给人社部,具体政策措施不久或将出台。

  在我国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路线图的隆重推出,不仅给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有望解决目前公益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低下问题,更重要的是,能破解事业单位普遍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等弊端。

  虽然从“甩掉两头、留下中坚”改革思路,或公益分类以及改革总体目标等方面,相关部门都考虑得非常稳妥、周全和详细,而且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笔者发现,无论是前两年推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还是眼下事业单位整体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部署,大都由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联手“操办”,而作为改革对象的声音却意外地沉没了,没有听到改革对象发出任何声音,没见他们(当事人)发表半点意见。

  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水平和能力。只是,事业单位改革与改革对象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福利标准和生活来源,特别敏感,也容易产生矛盾。而相关部门和专家,高居“庙堂”,既不能深刻体会到广大当事人的感受和期望,也不好把握制度改良对象的承受底线。

  实际上,事业单位改革,让当事人发出声音,反映合理诉求,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譬如,200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在以前的基础上设计了全州范围的教师工资绩效变革计划,全明尼苏达州的340个学区中,已有40个学区实施了工资绩效计划,另有140个学区递交了表示参加意向的信函。整个改革,都让老师全程参与其中。正如州长所言,“这是一个转变风气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鼎力支持,它注定会失败。”

  很明显,即将推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倘若不经过广大一线事业单位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广泛讨论,不听取他们的意见,不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利益和承受能力,就很可能得不到改革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

  必须清楚,要想使事业单位改革不“跑偏”,别“瞎折腾”,尽早消除各种体制弊端,那么,事关相关群体利益的制度变革,仍由专家和相关部委包办,显然不太妥当。假设过若干年后,我们发现这个事业单位改革像医疗改革一样,也是“总体上不成功”,这个代价究竟又该由谁负责呢?

  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国家对绩效改革的大包大揽,让改革当事人失去了发言的机会。所以,笔者建议,这项关乎我国事业单位庞大群体的改革,一定要架构起让当事人说话的平台,尽快打捞这些沉没的声音,这不仅能避免政府盲目决策,更重要的是能保证改革平缓进行。

  本版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