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强推国际板不如先练好内功

2011年06月23日 07:50 来源:金融时报

  李侠

  记者李侠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辐射力等的重要举措,国际板的推出一直是监管层工作日程上的重要章节之一。

  在经过近一两年的准备和论证之后,正如监管各方所表态的那样,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份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有官员表示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以来,A股市场就开始了一轮较大幅的振荡下跌;与此同时,国内各方关于国际板的争论也空前激烈起来。

  相当部分专家指出,推出国际板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不过,综合考虑目前A股市场的现状和市场承受能力,现阶段推出国际板的时机并不很成熟。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则干脆表示,匆忙推出国际板未必是明智之举。而鉴于目前国际板问世的天时、地利、人和并不具备,他认为,“推出国际板一事放上三两年考虑清楚了再做也不晚。”

  市场之所以对现阶段推出国际板反应如此剧烈,其实质并非是反对推出国际板,一方面是因为认为推出国际板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尚未实现、国际板推出前需要明确或解决的相关监管问题等尚未解决,目前推出条件并不很成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于目前A股市场疲弱难返、饱受资金压力状况下加速扩容的不满。

  事实上,市场都清楚,A股市场终将要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推出国际板将是A股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现行市场从结构到体系,乃至游戏规则的一次大的调整。并且推出国际板将给投资者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投资品种的增加,中国投资者可以不出国门直接以人民币投资国际上那些规模大、效益好、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定投资回报的国际化大公司。正如申万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所说,将来国际板开了,只要在国际板上市的外国公司“其效益是足够好的,并且分配是慷慨的,确实能够让中国的投资者获得良好的回报,那么这的确是件好事情。并且,由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蓝筹股形象的改变,这无疑也是有意义的事情。”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国际板开设初期上市的企业数量并不会很多,尽管在国际板上市的海外公司在境内的流通股本并不会很大,但对于目前极度的A股市场来说,这仍然是一种扩容。自去年底我国开始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直接融资成为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渠道。统计显示,2010年证券市场全年直接融资金额达2.76万亿元,同比出现大幅增加。其中,股票市场全年直接融资金额达9434亿元,债券市场直接融资金额达1.8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接近30%。而在A股市场2010年、2011年上半年连续摘得IPO融资额全球首位的背后,则是A股市场越来越难以承受资金压力。在此背景下,很多投资者担心,本来股市就存在供求失衡的问题,海量的IPO和再融资已经让投资者不堪重负,很多新股破发,这个时候再开设国际板,如同雪上加霜。

  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事实上当开设国际板的消息传出来以后,股市是出现了一定振荡的。尽管振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有关国际板的消息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桂浩明表示,在一个弱势环境下,投资者是很忌讳这种振荡的,担心会加剧股市的下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时下恐怕不是推出国际板的最佳时机,因为市场太弱。虽然在这个时候推出能够避免国际板股票被炒作,但是市场会因此而付出不小的市值损失的代价。

  中信证券副总经理德地立人也表示,国际板推出势在必行,“但一定要选择好时机。”在当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令投资者发生亏损会影响国际板市场后续发展。

  钟伟更是直言现在推出国际板的时机并不成熟。他表示,拿2007年上半年和2011年的上半年相比,四年过去了,中国的GDP、政府税收、企业盈利、存贷款余额等指标大多都已翻番,但很不幸,A股市场四年来跌幅超过了25%以上。在市场预期非常不明朗的背景下,说推出国际板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令人费解。钟伟认为,直观来看,国际板更可以看成是在给了深圳一个创业板之后,再给上海一个国际板以达到利益平衡。这虽然能获得一些地方政府、外资和部分国际化券商的掌声,但却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更为扑朔迷离。

  “与其现在强行推出国际板,不如先踏踏实实地把现有各板理顺做好,把A股市场现有的问题解决了。”记者接触的相当部分市场人士、投资者持上述观点。

  “好事要做好,国际板推出必须要有周密的准备,创造必要条件,把国内板先搞好,如果仓促行事,不仅会对股市而且也将会对国际板本身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冲击。”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石建勋表示,国际板推出需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国际板是股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但开放不仅仅是吸引几个国外公司在国内挂牌上市的形象工程,也不应是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政绩工程,开放的范围、程度、步骤要与中国股市的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监管能力相适应,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中国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控制好国际化的市场风险。”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