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5日 08:40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一直以来,中俄贸易总体互补结构下的相互难以衔接是影响双边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问题。
6月17日,俄罗斯海滨城市圣彼得堡芬兰湾畔的列宁格勒展览中心。
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即将拉开大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置身其中,这是他第一次出席一场“俄罗斯的达沃斯”。
就在这场“达沃斯”上,中俄两国确定了“2015年前中俄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把两国贸易额提升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相较于现在才600亿美元的贸易额来讲,这个目标着实让双方投资者振奋。而今后,中俄经贸合作也将从最低级的能源、木材等“资源交易”向技术型为主的产品开发转型。
能源合作仍是重点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刚刚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细心的人会发现,中俄未达成天然气合作协议。而此前媒体纷纷预测,这项据称实施后将达到俄GDP2%的协议,可能会在此次访问中最终敲定,并作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10周年的“献礼”。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此次天然气价格没有谈拢的原因,主要是俄方希望能拿到与它在欧洲相当的价格,而对中方来说,接受“欧洲价格”意味着中石油在国内的天然气销售将可能亏损。商业谈判是一个相互让利、不断接近一致的过程,中俄天然气谈判也是如此。
尽管目前中俄贸易额实在“不尽如人意”,但是“2015年前中俄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2020年贸易达到2000亿美元”应当说有基本保障。
现在两国经贸合作本身面临必须“升级换代”的要求,靠“灰色清关”获利和生存将越来越没有出路,原先低层次的“日用品”与“资源产品”交易也必将被技术性为主的产品所取代。
中俄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仍将成为这千亿美元的重要推手。从今年1月1日始,中俄东部石油管道,即从俄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已经正式启用,俄通过此管道在未来20年内每年向中国输送原油约1500万吨至3000万吨。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还有中俄核电、生物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合作都可以成为投资者进入的领域。
另外,中俄机电产品贸易水平应会有较大提升。目前中俄正在摸索“大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机电产品合作项目。俄在航空制造业一直拥有独特的设计制造能力,中国属“后起之秀”,在飞机制造业正崭露头角,双方正在酝酿结合技术优势,制造出目前双方和世界均无、但能真正代表未来航空业发展趋势的大型飞机(客机和运输机)。类似的领域还包括汽车、农业机械、以及纳米和生物产品。
除此之外,中俄金融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已从去年开始试用人民币和卢布本币结算,两国货币也在各自外汇市场挂牌交易,这些措施都将大大刺激双方企业间的相互投资积极性,尤其将对两国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俄在积极争取今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从俄经济结构及企业准备等实际情况看,将面临严峻挑战,但这对早已适应世贸规则的中国企业而言,仍是很好的机遇。如中国高铁项目、农业技术(大棚种植)、太阳能发电、小型农机等,都是俄亟待与中国合作的领域。
贸易难以衔接
与中欧、中美贸易动辄2000~3000亿美元不同,中俄贸易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也仅约560亿美元,而到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甚至降到约400亿美元,直至今年由于中俄两国都陆续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才有望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即达到或超过560亿美元,向600亿美元目标冲刺。
为何中俄两个世界大国间的贸易额远不如中国与韩国贸易额(2009年就达到1562.3亿美元),更远不如中美超过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真正实现双边贸易额理性增长,到底需要打破什么藩篱?有些媒体因此得出中俄“政热经冷”的结论。
其实,一直以来,中俄贸易总体互补结构下的相互难以衔接是影响双边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问题。212>>
一直以来,中俄贸易总体互补结构下的相互难以衔接是影响双边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问题。
中俄经济的互补性在于俄重工业强而轻工业弱,中国则相反,轻工业较强而重工业较弱,且中国工业的原创性总体弱于俄,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俄贸易的基本特征。但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中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改革取得成就,与俄同一时期的经济衰落形成鲜明对照,在包括重工业在内的整个工业领域中国取得明显成就,特别是在俄过去擅长的动力工业、汽车工业等方面中国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方面已超过俄罗斯,且在电子特别是家电等领域已明显超越俄,形成对俄出口优势。
这对中俄贸易的传统结构和模式构成挑战,商家经不住对中国同类商品物美价廉的诱惑,纷纷从中国进口大量轻工和家电产品,但俄从政府到民间都普遍不愿承认这一现实变化,因而对中国商品,特别是电子类商品心情复杂,“离不开,又不愿接受”。在此心态下,俄政府对中国商品的限制越来越多,以防中国同类产品对俄形成直接竞争,从而影响到两国贸易总额的迅速增长。
另外,俄方普遍存在“吃亏论”,这种想法严重影响中俄贸易额大规模增长。由于俄国内固有经济结构和改革“积重难返”,俄对外贸易中对原料性产品的依赖性近年呈不降反升态势,对华机械或加工品出口比重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近40%~60%迅速减少到目前的约3%~6%,原料性产品特别是能源产品出口比重直线上升。由此在俄国内盛行对华贸易“吃亏论”,认为俄对华大量出口原料性产品既在精神上伤俄“自尊”,又在物质上让俄“吃亏”,因为俄资源产品不可再生,且有长远升值潜力。这一观点在过去几年一直困扰着中俄经贸额的扩大。
不容忽视的是中俄贸易一直缺乏大宗商品交易和高科技产品支撑。在过去十年中俄贸易主要是以中国“日用品”、“小商品”对俄出口、和俄一般“原料产品”对华出口为主,缺乏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以及飞机等高科技产品贸易,两国间的石油交易依靠火车运输,每年仅约1000万吨左右,而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或因技术转让问题、或因价格因素而受阻,导致近年来俄几乎没有多少飞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中国市场,从而影响中俄贸易额的大幅提升。加之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双方公司资金短缺,合作积极性受到明显影响。现在随着中俄陆续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也出现较快回升势头。
未来中俄正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双边关系在未来十年将有一个稳定向上、加深和拓宽的过程,这必将为中俄两国企业合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我国企业应当及时调整投资和营销战略,积极准备参与俄政府“202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业,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纳米和生物技术开发、航空航天、医学产品、农业以及新型能源开发等,绝不能将眼睛只盯住俄能源、木材或其他资源型产品的开发和进口。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
名词解释
灰色清关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急需进口大量便宜货品。鉴于俄海关清关手续烦琐,关税混乱,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这些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架飞机的货物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
后来,此清关方式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统称为“灰色清关”。早期的“灰色清关”,大都得到俄罗斯海关方面的默许,该国小商品市场之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走向繁荣,很大程度是受“灰色清关”推动,但两国贸易发展到一定规模,“灰色清关”反而成为制约两国民间合作的瓶颈。
官商及黑道相互勾结而成立的清关公司,以低于法定关税水平的价钱将货物运入俄罗斯市场,华商接到货柜到港通知后,将提单交给清关公司,清关公司又和海关相互勾结,将货值低报、瞒报或改变货物品名,中间差价部分被各利益团体瓜分掉,清关公司将货柜清出关后就拉到华商指定的仓库,但是不出具任何单据证明。也就是说华商收到的货物是“黑货”、走私品,不受任何法律保护,“灰色清关”为华商货物日后被查抄埋下“祸根”。为了整顿灰色清关,2009年,俄罗斯政府对贩卖“黑货”的大市场进行了逐一清理。2<<12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