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地方政府:没人管的坏孩子?

2011年06月28日 12:28 来源:财新网

  融资平台债务高筑,是经济刺激的代价,提示出银行业体制改革并未到位,以及地方政府花钱不受制约、财政透明度缺乏这两大弊端第1页第2页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胜军)自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屡屡引起市场惊蛰。

  5月底的一篇报道称“发改委、银监会、财政部准备清理2-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引发市场一片惊慌。6月22日,惠誉(北京)信用评级高级董事朱夏莲表示,预期在最坏的情况下,内地银行不良贷款率会达到15%。

  为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宣布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在“经济刺激”这一政治尚方宝剑的佑护下,最终的刺激规模远远超出4万亿。中国银行业在2009年至2010年间投放了创纪录的17.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其中扮演“刺激主力军”的正是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从2008年的不到2万亿元迅速变成2009年的7万亿元。

  根据审计署的审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10.7万亿元。据香港研究机构GaveKal Asia的报告《破解地方政府债务神话》,2005-2008年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占GDP的比例稳定在14%左右,但现在已达到约27%。刺激过去之后,问题开始像冰山一样浮出水面。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之所以倍受关注,是因为:

  其一,地方政府债务很难准确统计。如何界定“地方融资平台”?根据审计署的定义,只有和政府债务直接相关的才被审计,包括有地方政府承诺、被人大纳入预算的,或是以财政资金担保的以及以财政未来收益担保的贷款。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四部委曾联合下发通知,把融资平台的范围界定为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以及行业性投资公司,如交通投资公司等。央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将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平台公司都统计在此范围之内,包括有商业还款来源的、有财政资金补贴的平台公司等。

  笔者以为,审计署对地方融合平台的界定相对狭窄,那些虽然没有地方政府财政担保但由地方政府控股的企业,也应划入地方融资平台范围。根据审计署统计,截至2010年底共有6576个地方融资平台。而根据央行的报告,全国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的地方融资平台约占总量的70%。

  其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大多属于地方政府所有,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机构,其经营管理水平差、风险责任意识更差、责任主体模糊。一旦出现违约,如何追究地方政府责任?由于一些平台贷款中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比较模糊,加上目前尚没有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债权人通过法律渠道追回贷款难度很大。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大量县域平台贷款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一旦其中的20%出现损失,就会导致目前商业银行高达200%以上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至50%的水平。2010年银监会内部统计显示,当时统计的7.66万亿元的平台贷款余额中,有2万亿元存在着严重问题,包括借款主体不明确、当期债务偿还存在严重问题、以及/或将贷款用于自有资本或挪作他用等。另有4万亿元贷款的现金流不足以覆盖其本息。

  其三,地方融资平台由于规模大,具有明显的“倒逼机制”。银行停止贷款,将出现坏账;继续贷款,未来坏账规模可能继续上升。据财新《新世纪》周刊报道,上海市几个平台公司集体致信国开行,称如再不放贷,将面临700亿元的逾期贷款。审计署报告显示,地方政府设立的148个融资机构已经出现80亿元的逾期债务,其中5%以上的公司是“借新债还旧债”。

  其四,以土地出让收入还债,具有很大风险。审计署报告指出,有2.55万亿元债务是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在房地产调控的大背景下,2009年-2010年的高额土地出让收入不具有可持续性。由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波动性,这2.55万亿债务某种意义上属于“次级债”(以房价的不断上涨而非借款人的稳定收入来偿还债务)。12下一页单页阅读本文导航 第1页地方政府:没人管的坏孩子?(1)第2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