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视点]进口筷子与劳动力升值无关

2011年06月30日 05:52 来源:时代周报

  张永璟

  最近有则新闻提到美国向中国出口筷子的事情。新闻提及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工厂里,数以百万的筷子将被打上“美国制造”的标签,并出口到中国。美国工厂向中国出口筷子也因此引发西方媒体一片热议。《时代》周刊就评论说,在每件商品都标注“中国制造”的时代,进口筷子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中国虽然是拥有全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国家之一,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在我看来,这个评论有一定道理,但没有说到点子上。

  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以及工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确实在渐渐丧失。但是美国向中国出口筷子这件事情本身,却是与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关系不大。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老百姓对高档品的消费能力的上升。

  两个国家之间发生国际贸易,通常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在同一种商品的生产中,中国比美国更具劳动力优势。假如同样的一打筷子,在中国成本是10元,在美国成本是20元,而跨国运输成本是5元。所以,跨国公司会在中国生产筷子,然后出口到美国,这样可以省下5元成本费用。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至15元以上,则中国停止向美国出口,因为加上运输成本后,已经超过在美国生产的生产成本。但是这还不足以引发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美国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远远高于中国生产成本。由此足以证明,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丧失,美国会逐步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但还不足以引发美国对中国出口筷子。

  第二种原因是原材料的稀缺性。有网友指出,“出于对环境和生态的考虑,中国早已禁止砍伐森林,同时还禁止了制造、出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在中国,虽然劳动力依然便宜,但是制作筷子的原材料却稀缺了。在美国,虽然劳动力比中国昂贵,但是制作筷子的原材料遍地都是。筷子比较适合在原材料产地进行制作。如果从美国进口原木,然后到中国制作筷子,起码运输成本恐怕要翻倍。所以,劳动力加原材料形成的生产成本,美国有可能比中国来得低。

  第三种原因是产品需求的多样性,这是与劳动力优势无关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消费者千变万化的产品需求。比如小轿车的选择,看中低油耗的会选择日本车,喜欢宽敞的会选择美国车,喜欢机械好的会选择德国车。各国集中于自身有技术优势的轿车项目,然后相互交易差异性产品。

  由此看来,美国向中国出口筷子,主要是原材料的稀缺性和产品需求多样性的原因。同样是筷子,也要区分高中低不同档次。一直以来中国出产到美国的筷子主要是一次性的低档筷子,这并不需要高深的技术含量。如果要生产中高档的,可供反复使用的筷子,美国的生产技术只怕在中国之上。

  原材料稀缺性的加剧,导致中国不得不更关注中高档筷子的出口,而这些产品的技术优势不在中国。美国向中国出口低档筷子,是因为原材料的充裕。美国向中国出口高档筷子,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奢侈品消费力。这些原因,都是与廉价劳动力关系甚浅。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公共选择学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