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生态保护力度大 林果满山惠民生

2011年07月01日 08:28 来源:经济日报

  已近晌午,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一处农家果园里,正在给果树施肥的京兆乡安善村村民陈军礼擦了擦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对记者说,“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好机遇、好政策,让我这样一个‘泥腿子’成为了企业家。”如今,陈军礼经营的鸿运苹果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已是一个总资产达750万元、年销售苹果800多吨的企业。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曾是陕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如今,记者站在山顶上瞭望四周,满目苍翠,郁郁葱葱。山的阳面是集中连片的苹果园,山的背面和侧面则是退耕还林地,松、柏和槐树已经成林。

  如今的延安,山川大地的主色调已经由黄变绿,延安人民正用行动一步步改变着延安的生态面貌。在洛川、富县等苹果适生区,苹果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

  山川大地绿起来

  延安的绿首先要归功于“十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好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1999年国家作出退耕还林的重大决策后,延安在国家支持下率先启动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了“以退耕还林、建设生态环境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护措施齐头并举,实行全面综合治理。当年全市退耕128万亩,封山160万亩,延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10多年来,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20多万农民也从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中受益。1999年至2010年,延安市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896.7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02.38万亩,荒山造林378.78万亩,封山育林15.6万亩。据统计,退耕还林两个补助周期实施完毕,国家累计投入延安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高达105亿元。截至2010年底,已兑现给退耕户70.33亿元,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人口,户均获得补助24591元。

  除退耕还林外,延安市还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重点工程,坚持生态建设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由高山远山造林向人口密集区域转变的“两个转变”,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工作。10年间,全市共完成各项生态重点工程及社会造林139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退耕前的42.9%提高到57.9%,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提高到45.7%。

  农民因绿富起来

  吴起县长官庙乡李沟村一户农家院门外,主人李志有指着两垛风干的苜蓿告诉记者,“这些天全家人都忙着存干草。”从10年前第一次买回两只小尾寒羊舍饲喂养开始,老李一家就告别了放牧,如今圈里已繁育60多只羊,一家人用养羊的收入在坡地上建起了果园。一辈子垦荒的老李如今成了护林工。

  李志有一家生活的变化只是延安农民产业致富的一个缩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延安市及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一方面,在大面积退耕还林的同时,延安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在退耕地上大量栽植苹果、板栗、红枣、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或经济生态兼用型树种,努力提高退耕还林收益;另一方面,适应封山禁牧的要求,延安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帮助农民大力发展舍饲、规模化养殖。

  延安市委、市政府专门作出《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计划市县财政每年投入2亿多元直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加上配套扶持,每年产业建设方面的资金达6亿元以上。目前,全市苹果、蔬菜、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8%,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正在向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加速推进。

  据统计,2010年,延安市实现生产总值88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较1998年退耕前的1356元增加了3817元。

  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总产221.5万吨,已建成洛川等8个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

  从闭塞到通达,从贫穷到富裕,延安用巨大变化诠释着退耕还林的新成就。乘着深入开发西部的东风,延安市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还将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