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汉能投产薄膜电池惹争议

2011年07月01日 19:58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周洪博 北京报道

  近日,汉能控股集团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一期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成为目前全球单厂产能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

  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汉能控股集团的举动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汉能“下注”薄膜电池

  “汉能选择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一方面是由于其相对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环境友好、无污染、成本低、平均发电量高、弱光响应好等优势;另一方面是汉能在薄膜电池方面拥有先进的自有技术。“汉能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公开表示,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量产取得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汉能成功实现硅基薄膜太阳能上、中、下游产业整合。

  事实上,汉能控股集团一直对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情有独钟。早在2009年,四川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就签约落户双流,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分三期建设,全部达产后年产能达1000兆瓦,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8亿元。

  对于薄膜电池的市场前景,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薄膜电池达到规模化生产后,甚至有可能对目前占市场主流的晶硅电池实现大规模替代。“通常产业投资回报是1:8的回报,也就是1块钱投下去有8块钱回报,而晶硅太阳能8块钱投入1块钱回报,不经济,最主要是晶硅生产造成大量的污染。”

  据了解,除四川双流生产基地之外,汉能还相继在广东河源、江苏武进、浙江长兴、海南海口、山东禹城布局了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预计2011年年底总产能超过2000兆瓦,完成投资240亿元,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技术路线之争

  尽管李河君对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业内人士对此却存有疑虑。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认为,晶硅电池属于第一代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池属于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这两者将可能被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聚光电池所取代。汉能之前也没有相关的行业从业经验,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的薄膜电池技术还有差距。

  事实上,在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未出现之前,业内人士更加看好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是薄膜电池的一倍左右。更重要的是,自今年4月份以来,多晶硅价格跌幅10%左右,下游的光伏组件及电池价格此间也下降了20%。”一位光伏企业生产商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薄膜电池在价格上已不具备竞争优势。

  据上述生产商介绍,一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价格是晶硅电池的3倍左右,配套的相关设施价格也是晶硅电池数倍以上,而且薄膜电池技术更新迅速,要求企业投入非常大,生产企业一般望而却步。“去年11月,全国最大的光伏企业领头羊无锡尚德都已经转变技术路线,由生产薄膜电池转产晶硅电池,原因就在于薄膜电池的转化效率太低,不具备竞争性。”

  据了解,目前国内薄膜电池的转化率普遍在7%左右,与美国的第一太阳能的11%-12%相差甚远,而且第一太阳能所使用的碲化镉技术属于专利,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超越。相比之下,无锡尚德的晶硅电池转换率已经达到了19.12%,为国际领先水平。因此,尚德方面表示,“转产也是为了顺应市场。”

   但李河君并不孤单。正泰太阳能CEO杨立友也在坚持薄膜电池路线。“目前,各大薄膜电池公司都在技术上进行研发,转化率的技术突破是迟早的事。美国的第一太阳能公司还在中国的鄂尔多斯计划建设一个1GW的薄膜电池生产工厂,这说明这个行业的前景仍被很多资本看好。”杨立友此前表示,尽管无锡尚德放弃了薄膜电池路线,但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

  资金来源存疑

  除了技术路线上的争议外,汉能控股的资金来源也成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点。

  汉能相关人士公开对媒体表示,“汉能在水电、风电方面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可以实现稳定收入,光伏产业的投资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并不会对资金流动造成很大压力。”

  据了解,汉能曾成功投资过24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有了一定的自有资金。此外,李河君多次强调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汉能目前能够在全国六七个基地投产,归根结底是各个地方的政府领导非常具有前瞻性。”“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底给汉能43亿薄膜太阳能贷款,这代表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支持。”

  “这个行业是技术导向型的,市场前景很广阔,目前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李河君判断,“顶多三四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就可以降到火电的成本,五六毛钱左右,届时火电核电一定会被替代掉,新能源革命真正来临。”

  不过,据汉能控股最新的年检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资产总额仅为32.67亿元,负债总额为27亿元,净资产为5.67亿元。

  “太阳能产业要形成规模,必需要千亿元投资。以前很多中小企业尝试做薄膜电池技术,都因未成规模而失败。按汉能控股目前的年检报告来看,即使政府和银行都来支持其项目发展,还是需要很大的资金做后盾。他们从哪里弄来千亿级的投资呢?”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