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3日 13:42 来源:北京晚报
存款忙着搬家
说到理财,今年62岁的范阿姨几乎没有什么概念,通常她都是把钱存成一年的定期,然后自动转存了。然而今年以来的CPI涨幅让她也开始理财了,“以前去趟超市我基本上花不到100块钱,现在倒好,100块钱真的买不了几样东西了。所以我也在招商银行办了一张金卡,钱不再存定期了,基本上以短期的理财为主。”
但是范阿姨也谈到了这样理财的不便,“一是我不太会用电脑,无法用网上银行在家里办理业务,二是像我们这样超过60岁的老年人在购买这样的理财产品时,必须要本人到达现场签一个类似知情协议的东西,第三就是短期理财总是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空置期,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个更好一点的理财产品。”
就在这个礼拜,范阿姨等到了她希望的时间又长、回报还过得去的产品,“北京银行这周发了一款年化收益率6%的10个月产品,因为收益比我短期理财还高一些,所以我就把存款给‘搬家’了。虽然麻烦也没办法,这年头,谁的收益高就更吸引人。”
其实,这一段时间忙着给存款搬家的不仅有范阿姨这样的老年人,田超五一的时候也在工商银行买了30天期限的理财产品,金额20万元。这个月初,他先是把钱转到光大银行买了理财产品,上一周,他又转回到招商银行。为啥钱要在银行间换来换去呢?据田超介绍,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总希望把钱放到收益高的银行去买理财产品。
像田超和范阿姨一样,为了追逐更高的收益,不少投资者根据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低在银行间来回折腾。据了解,这些投资者的信息来源,一般都是来自理财经理的电话通知、银行的短信提示以及少数的广告推广。
短期理财创新高
在股市楼市双熊的格局下,通货膨胀的压力又那么大,不少曾经的存款资金为了保值,纷纷进入了理财产品领域。来自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达到129%。而根据Wind数据中心的统计,6月20日到6月30日之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65款,其中就有91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均超过5%,有5款理财产品超过7%。
上周,一些银行的7天理财产品的普遍收益还在5%至5.5%之间;本周一,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推出7天理财计划,其预期收益6%,购买起点为50万元。通过查询去年的资料,记者发现在2010年9月中旬的时候,当时一款9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其预期年化收益率才2.5%到2.7%。而这两天已经出现了3天的理财产品,预期的年化收益率竟然达到6.3%。
6月28日,招商银行一款名为“‘大运金牌理财季’——安心回报人民币178号理财计划”的理财产品,在4小时内完成了150亿的资金募集。该产品期限为2天,10万元起步,但是其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7%,意味着投资10万元两天的收益远远超过活期存款。据招商银行的理财人员介绍,尽管这种产品已经售罄,但是到6月30日还有一款3天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其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3%,募集金额将达到60亿元。据悉,这两款产品都是100%的保本收益,而且预期收益率基本上能够达到。另外,如果您登录其他银行的网站,也会发现,很多理财产品都是打着跑赢CPI的卖点,与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挂钩,如此看来,理财产品成为了新兴吸纳流动性的工具。
信托产品自降身段
除了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也是“存款搬家”的热门选择,目前不少信托产品收益可达10%,但多数产品门槛都是100万以上,这是普通市民可望而不可即的。类似的还有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记者发现,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稍微高一些的,门槛都很高,动辄20万以上甚至50万以上起卖,也不是人人“买得起”。
根据用益信托统计,仅4月共发行银信合作产品80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4528.14亿元,平均每款产品规模达到5.64亿。如此一来,信托产品找到了新的机会。记者注意到,最近各家银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主要为地产信托,其中最突出的是“保障房性质”的信托产品。而收益的分配,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银行代销手续费佣金收取5%至7%,信托公司收六个点左右的信托管理费。2010年信托产品市场共发行23款保障房信托产品,但今年一季度此类产品就发行了14款,募集金额达33.9亿元。同时,保障房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节节攀升。以正在发行的瑞信棚户区改造项目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例,其信托期限为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至9%,认购金额100万元起。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最大的好消息就是信托产品的门槛已经由原来的400万元降到了现在的100万元,原因很简单——低门槛能吸引更多普通投资者加入。
考核压力是根源
“买理财产品,在每年的6月底和12月底,是最合适的时机,主要是给客户的收益率较高。银行能够给出那么高的收益,还是为了吸收存款。”这是北京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给记者的忠告,因为在存贷比考核时,银行在这些时间段内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均高于平常。今年以来,由于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为达标存贷比,商业银行不得不依靠大量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提高收益率来留住存款。如今年中,银行理财产品自然要真刀真枪地打起价格战。
已经有人总结了银行如今面临的压力,就是“日均小考,季度中考,年中大考,年终终考”。据悉,从6月1日银监会正式实施银行月度日均存贷比以来,存贷比的考核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刚刚过去的两周就是银行揽储白热化的两周,就是因为年中存贷比考核肯定是银行面临的一次大考,而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是最为直观快捷的渠道。”一位业内人这样解释最近的现象。
据悉,今年以来,在市场资金紧俏背景之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日趋火爆,也直接促使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乱象丛生,风险也逐渐凸显。银监会本周已经证实,他们在6月24日召开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风险提示,要求商业银行合规开展理财业务。其中,股份制银行频频发行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引发大银行存款持续外流,国有大行的存款压力前所未有。中信证券日前发布报告显示,仅四大行4月存款就减少4938亿元。
即将规范 要买趁早
面对这样的局势,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纷纷推出年化收益率更高的产品。在一轮又一轮的混战中,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创出一个又一个新高。不过,这种不计成本的理财产品大战已引起银监会关注。据悉,银监会已放风,将严查理财产品募资投向,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一般投向票据市场,而期限超过3个月的很多投向贷款项目,不少是曲线流入房地产项目。银监会显然会严控后者的资金流向。
另外,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也将被过问。不少银行人士说,目前很多高收益率产品实际上是为吸引存款,亏本赚吆喝,比如一些同期限的产品从数月前4%收益率大幅提高到目前的6%甚至更高。今后,银监会将不允许银行投资收益仅为5%却回报客户6%的收益率倒挂现象出现,否则将被定为违规。理财专家表示,目前高收益产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或难再现,投资者可结合自身资金运用情况赶紧出手了。
另外,也有专家对于投资者追逐短期理财的热度给出了适度的提醒,业内人士认为,理财客户经理对外推介往往会给出口头承诺,但并不会在合同中写明。为了多拿到佣金提成,客户经理夸大收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于提示投资风险往往热情不足。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本身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开始越发流行,比如一些房地产背景的信托计划,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房市的调控力度,一些房地产项目从银行拿不到钱,进而通过信托募资,一旦资金链断裂,信托计划亏损在所难免。中小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执迷于“存款搬家”的投资者要看清了,这样的短期理财可不是稳赚不赔的呀。 本报记者 侯振威 X093
宋溪 插图 H185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