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房企逐矿 谨防泡沫

2011年07月04日 11:28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核心提示

  6月16日,华业地产发布公告称,将投巨资涉足矿业。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有多家上市房企宣布将进军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由此,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房地产企业投资矿业,已从个体现象演变成为行业潮流。

  专家认为,资本在地产和矿业之间游走,其好处是增加了矿业投入,对资源勘探、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其害处是容易导致“炒矿”、圈而不探、探而不采的行为增加,进而产生泡沫。为了趋利避害,政府需要及时对房企逐矿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

  前言

  6月16日,北京华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出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托里县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矿业投资、矿产资源开发经营,以及矿产品加工和销售、基础设施建设。

  消息甫一传出,资本市场反应剧烈:华业地产在当天早盘还曾冲击涨停,但在尾盘大幅跳水的情况下,全天收涨3.51%。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来,上市房地产企业投资矿业的不止华业地产一家。就在6月上旬,新湖中宝宣布斥资6.4283亿元,协议收购内蒙古四子王旗德日存呼都格区煤矿的探矿权,以此拓展业务领域。在此之前,中珠控股和万泽股份也先后宣布增加公司经营范围,以进行矿产资源的投资、开采等业务。受这些消息的刺激,上述公司股价均曾有过很好的表现。

  眼下正是“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期,在限购、银行惜贷等多重压力下,房地产泡沫渐被挤压,房地产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为此,业内人士认为,一些房地产企业纷纷谋求转型,寻找“第二根拐杖”,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实属本能。而涉足正红火的矿业,正是为了寻找新的盈利支撑点。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一些房企涉足矿业本无可厚非。但是,与资本市场单纯追逐经济利益不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不能趋利避害,导致“炒矿”及圈而不探、探而不采的行为增加,容易产生矿产资源行业的泡沫经济,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山西曾清退温州“炒煤团”、“炒矿团”,以及中国铝业高价购矿造成巨亏等事件,都是惨痛的教训。以此为鉴,人们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房企逐矿的利和弊。

  专家呼吁,房企逐矿是把“双刃剑”,需要加强规范和引导,以趋利避害。

  房企逐矿,热潮涌动

  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中,有1/6投资矿业,涉及资金近200亿元

  一段时间来,房企逐矿已形成一股潮流,华业地产只不过是这股潮流中的普通一员。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包括新湖中宝 、中天城投 、鼎立股份、珠海港、美都控股、泰达股份、嘉宝集团、绿景地产、万泽股份、中珠控股、西藏城投等多家上市房地产公司都开始涉足矿业,大约占全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1/6,声势颇为浩荡。而据记者了解,仅在6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大约有5家上市房地产企业宣布投资矿业。

  譬如,今年3月24日,西藏城投曾发布公告,公司与关联企业北方集团,通过受让股权及增资方式控股阿里圣拓公司,而圣拓公司持有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龙木错盐湖矿区矿权及矿权尚未完善的矿区采矿权,储量尚有待核实。

  5月26日,中珠控股公告称将增加经营范围,进行矿产资源的投资、开采等业务。该公司仅仅是增加经营范围,并没有明确矿产资源投资、开采的具体内容,不像西藏城投那样有明确的开发对象。

  6月8日,新湖中宝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政府、四子王旗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签订《探矿权转让合同》,后者同意将四子王旗德日存呼都格区煤炭探矿权协议转让给公司,转让金总额为6.43亿元。

  时至今日,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日益严厉以及中国优势矿产资源品种价格的不断持续上涨,各上市房地产企业投资矿业的势头愈演愈烈。

  尽管这些房地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与万科、保利等“老大哥”不可同日而语,但综合媒体此前刊载的消息以及记者对公开资料的统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6月,已有将近200亿元的巨大资金流涌向矿业,开发领域包括锰、铁、铜、锌、钼、金、铅等。其中,黄金、铅锌和钼矿是涉及最多的矿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曾就职于北京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的业内人士段女士表示,“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奇特的现象,因为无论是‘逐矿’还是‘做药’,房地产企业对‘第二职业’的介入,明显已经从个体现象演变成为行业潮流,这是以往历次房地产调控中不曾有过的现象。”

  楼市低迷,谋求“兼职”

  房企转投矿业的外因是楼市调控造成生存压力,内因是盲目逐利的天性使然

  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应该对政府出台的商品房限购和银行惜贷政策体会最深。全国其他地方的楼市调控政策也十分严厉,政府打压房价的决心由此可见。再加上前不久出台的“一房一价”政策正式实施,对楼市而言,眼下可谓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楼市成交量低迷,价格走势也并不明朗,房地产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日子十分艰难,观望与忧虑情绪日益浓重。这从房地产企业今年的销售业绩上,也能得到印证。

  截至6月15日,一些主流房地产上市公司均发布了今年前5个月的销售业绩。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没有完成任务,多数只完成了不到全年目标的4成。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在排名前10位的房地产公司中,前5个月平均完成的销售任务,只有全年销售目标的37%左右。

  主流企业尚且如此,那些中小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他们要考虑的是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现在看来,房地产行业的重新‘洗牌’已是必然趋势。所以,对这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2011年也许是生死存亡的关口。”段女士认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瓶颈日益凸显,煤炭、铅锌、铜、铝、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上涨,造就了不少财富传奇。站在生死存亡的关口上,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把投资矿业作为新的盈利增长点,谋求“兼职”来分担企业经营的风险,用两条腿走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资本必然会向利润率高的行业游走。就像现在很多房地产企业投资矿业,没什么可奇怪的。”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曾绍金对记者说。

  从投资矿业的目的来看,或许华业地产的表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公司在发布的公告中称,“公司本次投资设立托里矿业公司,有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单一业务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局面,在房地产政策日益紧缩的形势下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此,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史京玺认为,房企逐矿,应该是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双重传导使然。

  国家近期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很大,限购令频出,银行贷款趋紧,这对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现金流、销售、资金回笼等方面会造成较大影响,转投矿业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但这仅仅是外因,更重要的还是内因。

  史京玺表示,部分房地产企业是在新一轮房地产热潮中产生的,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并不明确,投机成分较大,也缺乏对市场及自身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内部经营理念不坚定,逐利性强。所以,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一有所增大,企业盲目逐利的倾向就会表现出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投资矿业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中,多数都不是专注于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基本上是什么行业赚钱就做什么。此前房地产景气的时候,这些公司就蜂拥而入;在房地产调控趋紧的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有利可图了,就投资矿业。而记者在与万科、保利等大型房地产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沟通后发现,到目前为止,这些企业基本没有考虑房地产之外的其他投资机会。

  进入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

  国家对矿业的管控越来越严,使得部分房企逐矿,只停留在概念和纸面上

  尽管房地产企业逐矿已成为一股潮流,但由于这些企业的处境不同,“第二职业”的目的不尽相同,进入矿业领域的路径也大相径庭。

  据史京玺介绍,上市房地产企业目前进入矿业开发领域的方式大致有几种:资产重组,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收购矿业企业或者矿权来重组资本,以期通过注入新资源在资本市场取得新收益;收购矿权,通过矿权流转获得收益;购买矿山,通过开采资源获取收益。

  这其中,各企业对投资矿业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想把投资矿业当做救命稻草,所以企业的主营业务由房地产业务转型为矿业,例如西藏城投等;而一些房地产企业是为了短期获利,不会丢掉房地产主业;还有一些企业是为了突破单一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局面。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虽然房地产企业逐矿愈演愈烈,但目前国家对矿业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国家特定矿种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就能拿到矿业权,对涉矿企业也有了一定的技术要求,导致部分企业逐矿还只停留在概念和纸面上。

  例如,据公开的消息称,中珠控股实际控制人并无矿产开采、经营经验,旗下也没有矿业采选资产。而万泽股份证券部一负责人表示,没有明确的涉矿时间表,公司仍在对此进行调研。

  绿景地产的公开资料也显示,公司尚未取得矿产资源投资、开采等相关资质证书,仅在寻求相关投资机会,尚无明确投资目标,也无相关投资意向或协议。

  华业地产则强调,本次收购事项正在积极稳妥进行中,但最终矿权转让结果还须以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为准,故尚存在不确定性。

  资本流向矿业是一把双刃剑

  更多资金流入,对矿业发展总体有利,但企业的短期获利思想也容易导致泡沫产生

  业内专家都认为,资本在地产和矿业之间游走,使更多的资金流向矿业,对矿业发展总体有利。

  “房地产企业涉足矿业,总体是有益的。至少,这种行为有利于打破矿业开发的行业壁垒。”曾绍金说,“而且,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一些房地产企业虽然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经验不足,但他们擅长经营和管理,在建立起矿产资源开发的团队后,取得的业绩也不错。”

  史京玺也表示,房地产企业投资矿业“增加了矿业投入,对国内外的资源勘探、开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房地产企业纷纷逐矿,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例如,“很多房地产企业短期、快速获利思想严重,导致矿权流转速度加快。另外,圈而不探、探而不采的行为增加,容易导致矿产资源行业泡沫经济的产生。”史京玺说。

  看来,面对房企逐矿热潮,还需要作冷静思考。

  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控的背景下,很多房地产大佬们很难再依靠“圈地——贷款——开发——售房——还款——再圈地——再贷款——再售房——再还款”的模式牟取暴利了。但是,这些企业手握重金,必然去寻找其他的投资渠道。

  曾有媒体对上市房地产企业年报及公开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的结论为:涉矿的房地产企业,一半以上的投资回报率约为60%,三成投资回报率为30%,有极个别处在亏损状态。

  单凭这些数据,房企逐矿看上去很美。但在曾绍金看来,由于矿业开发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前期勘探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开采,进而形成实际产能,在这个过程中隐藏的风险并不比房地产行业低。所以,房地产企业投资矿业面临着风险。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多数房地产企业毫无矿产资源开发经验可言。可以说,一些企业是在资本的冲动下,匆匆忙忙组建矿产资源开发团队。矿产资源的市场在哪里?技术力量符不符合要求?又该如何运作?这些问题恐怕是所有进入矿业开发领域的房地产企业们面临的通病。

  而且,炒股的人应该都明白,在资本市场上,矿产资源是一个强周期的资源品,当经济发生大波动时,矿产资源行业也往往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

  下面的例子,相信很多投资者们都还没有忘记:公开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跌入谷底,中国铝业 、江西铜业、中金岭南等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冶炼及加工等一体化的有色金属企业巨亏;而在2007年~2008年,在全球有色金属市场最为红火的时候,以中国铝业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大型企业纷纷在海外高价购矿,进而巨亏。

  这些都是在矿产资源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企业,富有市场经验。他们对市场的判断与把握尚且如此,对那些毫无矿产资源市场经验的房地产企业,难道会更有把握?

  这样的例子,就像镜子一样竖立在今天参与逐矿的房地产企业面前——他们当然也会面临同样的风险。

  另外,曾绍金认为,由于我国的矿业权市场建立的时间不长,有一些漏洞可钻,倘若企业短期获利、快速获利的思想严重,就容易导致“炒矿”行为的出现,“这对矿业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关键是规范和引导

  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并提供服务,防止炒矿行为出现,避免权力寻租

  事实上,由于近些年来矿业市场的繁荣,不仅是房地产企业,一些民间资本纷纷涌入矿业开发领域。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解读这一现象。

  史京玺认为,资本的集中,热钱的出现,可以说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项成果。一方面,我国资源分布比较分散,为中小矿山的开发利用带来了难度。而民间资本的涌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例如利益驱动、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开矿准入制度还不健全、技术落后和管理粗放等,民间资本投入矿业,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圈占资源、乱采滥挖的现象,导致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矿山环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更多的资金涌入矿业,只要是市场行为,符合经济规律,对矿业发展总体有利。关键是要加强规范和引导。”曾绍金说,“例如,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规范,提供更为方便和快捷的服务,要防止垄断行为的产生和‘炒矿’行为的出现,避免权力寻租。”

  对此,史京玺认为,应从几个层面来考虑。

  从政策层面,可以考虑建立矿业从业企业考核机制,对交易型企业和开发型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从企业自身层面考虑,经营者应该更加审慎地考虑企业的经营方向。投资矿业有风险,特别是前期的勘查,投入很大,风险也很大,入市需谨慎。另外,金融资本市场,也应加强对矿业行业的引导。

  另外,为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尤其是保证国家重点成矿区带不因热钱的肆意涌入而遭到破坏,在最新修订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全国矿产地质勘查规划》中,国家应对开发重要成矿区带的企业资质、开采要求等作出专门规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