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5日 19:53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7月5日,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举办的“基础 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在举国同庆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举办“基础 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旨在用事实、数据、图片、模型和多媒体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最新成果,再现12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波澜壮阔的历程,向广大公众介绍宣传我国的资源国情,在全社会营造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浓厚氛围,促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曹继东 摄)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罗富和副主席、徐绍史部长、张维庆主任、杜鹰副主任、李勇副部长共同为开幕式剪彩。(曹继东 摄)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代表展览主办单位致辞。(曹继东 摄)
尊敬的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尊敬的罗富和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上午好!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之际,由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举办的“基础·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今天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了。这次展览的主要目的,是向全社会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最新成果,介绍宣传我国的资源国情,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首先,我代表展览各主办单位向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参加国土资源调查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也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罗富和副主席,以及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199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开展了历时12年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先后实施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新疆“358”地质矿产调查、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海洋资源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和农地分等定级调查等一系列重大调查专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全局意义的开创性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为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首12载风雨历程,我们感慨而自豪,这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波澜壮阔的12年,也是艰苦奋进的12年,更是硕果累累的12年。
12年来,我们完成了5000多个调查项目,发现了900余处矿产地,形成了10大后备资源勘查基地,显著提升了国内资源的保障能力。12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调查,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有力满足了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地质资料的需求。12年来,我们初步查明了全国地质灾害现状,建立了重点地区预警预报系统,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面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南方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北方和西南地区严重干旱、“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我们充分运用地质调查评价成果,第一时间提供灾区影像图,第一时间开展应急调查,为国家及时了解灾情、指挥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民生。12年来,我们查清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摸清了全国土地资源家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和基础测绘调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年来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取得的成果,是全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勘查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挑战极限,付出大量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土资源人和地勘行业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大局、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团结协作、甘于奉献”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我相信,这种精神必将成为推进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必将永载史册。
同志们,“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快速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部署要求,加快已有调查评价成果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着力提高转化应用成效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我们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探索新机制、新举措,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团结和依靠各方力量,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缓解我国资源约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祝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杜鹰副主任宣读《致参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所有单位和同志的感谢信》。(曹继东 摄)
参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所有单位和同志们: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各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199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国土资源大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大洋与极地考察、金土工程、数字国土等重大专项,国土资源、海洋、测绘系统和地质勘探行业、有关科研机构的广大干部职工、科技人员“上天、入地、下海、攀峰、登极”,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国家制定重大战略决策、缓解资源瓶颈约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夯实国土资源管理等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服务,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值此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开幕之际,谨向参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所有单位和同志表示最诚挚的慰问、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通过10多年的调查评价工作,我国地质调查程度得到全面提高。完成了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全覆盖;同时,1:5万地质调查覆盖陆域国土面积达到22%,启动了1:25万海洋地质调查。完成了330个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中东部地区土壤化学调查,有力地服务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10多年的调查评价工作,我国地质找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新发现900余处矿产地,评价形成了10大后备资源基地;完成了13种重要矿产潜力评价工作。230个危机矿山找矿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大批老矿山焕发了生机。
通过10多年的调查评价工作,我国全面建立起土地调查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全国土地利用的遥感动态监测,建成了全国1:1万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查清了全国后备耕地资源状况,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形成了全国1:50万农用地质量数据库。建立了105个重点城市土地价格动态监测网。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执法监察和督察体系。
通过10多年的调查评价工作,我们有力地保障和服务了民生。开展了全国地质灾害现状普查,查明隐患点24万余处,建立了群测群防和气象预警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工程治理;实施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展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
通过10多年的调查评价工作,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以金土工程和数字国土工程为主要依托,基本实现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全过程数字化,建成了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国土资源监管“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
此外,我国海洋事业、地理测绘信息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10多年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你们风餐露宿,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足迹印在了祖国的广袤大地;你们甘于奉献,把智慧贡献给了国土资源事业,把心血浸透到调查评价每一项具体工作。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波澜壮阔的历程,充分彰显了你们“服务大局、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你们“恪守职责、忘我工作、真抓实干、舍小家为大家”的高贵品质。你们的功绩必将载入史册,为历史铭记。
国土资源始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需要国土资源、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勘察行业、有关科研机构的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实施好“双保工程”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取得新成果、作出新贡献。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奋斗,一定会书写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新的辉煌篇章,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五日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主持开幕式。(曹继东 摄)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罗富和副主席、徐绍史部长观看“基础 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地方篇。(曹继东 摄)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徐绍史部长观看“基础 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企业篇。(曹继东 摄)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审计署、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23个部委的负责同志。
武警黄金指挥部的负责同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10个中央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