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6日 09:21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保供应促增收、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工作思路,依靠科技内涵发展、围绕特色重点突破,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一、主要成就
(一)畜牧业地位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江苏畜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214.3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3.36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9%,年均增速超过同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个百分点。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7%,较2006年提高1.6个百分点。畜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江苏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生产能力全面提升。2010年,全省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达356.7万吨,比2006年增加40.8万吨,年均递增3.1%;禽蛋产量190.6万吨,比2006年增加38.1万吨,年均递增5.7%。
(三)畜禽饲养稳定发展。2010年末,全省生猪、牛、羊、禽存栏量分别达1728.5万头、35.7万头、411.1万头和3.27亿只;猪、牛、羊、禽全年出栏量分别为2847.0万头、18.7万头、672.5万头和8.04亿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0%、19.9%、2.2%和27.2%。
二、主要特点
(一)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十一五”期间,江苏畜牧业生产从地区单一品种生产演变为综合发展,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猪肉产量占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64.5%下降至2010年的59.7%,禽肉产量比重由32.5%上升至37.2%,牛羊肉产量比重略升,禽蛋和牛奶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丰富了居民动物类食品来源,优化了畜产品的供应结构。
(二)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十一五”期间,江苏始终把推进畜牧规模养殖发展作为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多策并举,通过集聚标准化规模养殖、高效农业等各类项目的投入,坚持发展一批标准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规模养殖企业(场)。五年间全省建成万头猪场116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96个,10万只以上蛋禽场44个,千头以上奶牛场27个。2010年全省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规模养殖在畜牧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三)产业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江苏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夯实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种畜禽产业基础,提高组织化水平,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产业优化升级。2010年末,全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加工产值500亿元以上。饲料工业总产量达638.4万吨,产值248.8亿元;兽药GMP企业115家,销售总额突破34.6亿元。
(四)疫情防控良好。“十一五”期间,江苏重大动物疫病保持稳定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超过农业部规定标准10个百分点以上,牲畜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全面稳定控制。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畜禽类产品799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畜禽产品136个,有机畜禽产品4个。全省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99%以上,饲料、兽药检测合格率稳定在85%左右。
(五)优势区域逐步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畜牧生产向农业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重点建设了14个生猪调出大县,44个县的特色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苏北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苏南主销区格局已经形成。2010年,江苏14个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出栏1197.81万头,猪肉产量88.84万吨,年末生猪存栏722.4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87.09万头,较2006年提高3.2%、16.8%、15.5%和42%,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0.4%、41.7%、41.8%和60.6%。
三、基本经验
(一)加大政府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组织实施了包括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补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十多项补贴政策,扶持范围包括生猪、奶牛、蛋鸡等大宗畜禽产品,补贴环节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规模化养殖等多个环节。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国家和省级财政在畜牧业总投入累计达40亿元,为江苏现代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建设科研基地。对畜禽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给予补贴和项目倾斜,每年重点扶持50-70个畜牧品种改良及新技术推广,累计支持经费在6000万元以上。2010年末,江苏已建成外种猪原种场38个,生猪人工授精站100个,肉种鸡祖代场44个,父母代场251个,蛋种鸡祖代场8个,父母代场250个,波尔山羊原种场7个,奶牛育种中心1个,肉牛改良站1个。2010年全省优质瘦肉型猪出栏比重达63%,肉猪出栏率165.8%,通过良繁体系配套生产的家禽比重达70%,高产奶牛比例达30%。良种繁育体系的形成,不仅保障了全省杂交改良生产需求,促进了种质资源开发,也成为全国重要的猪禽种质供应基地。
(三)转变发展方式。2006年以来,江苏以扩规模调结构为重点,坚持多种形式并进,大力发展畜牧规模养殖,促进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支持2300个畜禽规模场完成新建和改造升级的扩建,扶持建设1676处大中型畜牧规模养殖企业沼气处理工程,补助资金近10亿元。近两年,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793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60多家企业正在开展部级基地达标创建。全省涌现出一大批畜禽品种优良、设施装备先进、生产管理规范、生态环境友好的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
(四)狠抓安全生产。“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预防为主、依法治疫”的防疫方针,完善“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责任制度,实施“常年免疫与春季集中防疫、夏季集中消毒补免、秋冬季集中防疫三大行动相结合”防疫机制。一是全面落实强制免疫疫苗分级补助政策,组织实施苏东项目、二期、三期工程,启动建设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项目,实施村级防疫员免疫注射劳务费补助。五年省级财政用于动物防疫方面的资金达7亿元。二是实行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管,切实加强畜禽生产和流通的监督检查。畜产品省级检测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和部级中心双认证,13个省辖市均建立市级质量检测中心,400多家农产品市场和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速测点。三是全面加强兽药、饲料、疫苗等畜牧投入品质量监管,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常态监管机制。大力推进兽药生产GMP实施,在全国率先开展兽药GSP和兽用处方药的试点工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五)坚持依法治牧。“十一五”期间,江苏先后出台了10多个相关文件。主要有《江苏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和畜禽养殖备案办法》、《江苏省兽药、饲料问题产品召回暂行管理办法》、《实施家禽及其产品检疫标志制度》、《江苏省兽药、饲料不良企业黑名单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加快了畜牧业法制化进程,为依法治牧提供了法律保障。全省有重点地组织了相关法律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各级进一步重视执法人员的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开展了以市为单位的畜牧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考核工作,种畜禽、动物防疫监督、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依法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