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7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富永
在这起地铁乘客被摔死摔伤事故中,一名年仅12岁的儿童被活活摔挤而死,永远地告别了花季生命。携手而行的父亲和姐姐无力回天痛不欲生。另外还有30名轻重不一的伤者。
关于事故的直接原因,北京市质监局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是电梯故障所致。其实,在直接原因背后,在拥挤不堪的地铁里,面对汹涌的客流,任何小的隐患都会诱发大的安全灾难。
埋藏在整个城市乃至全国的公共交通中的隐患,又何只这条线路这个车站的这部电梯中的这一颗螺丝钉!
如今的城市交通,呈现两种痛苦景象,一是马路上车辆拥堵,一是公交地铁车辆内乘客拥挤以及弱势阶群在公共道路上被车挤压、被车冲撞,处境十分危险。
但是,与两者的痛苦指数成反比例关系的是,无论政府施政或是主流舆论凝聚视听,都只看到堵车问题。而后者心声极其微弱,几乎上不了公共议事桌。只听到有人讽刺首都北京是“首堵”,没听到谁去评选“首挤”城市。与对堵车的强烈抱怨相比,那些挤车的人,那些在路上被车挤的人,他们的疾苦似乎总没人看见,总是无足轻重,一致于越来越成了“无言的结局”了。
机动车道不断扩张,公交站台被挤压得异常狭窄,上下车的乘客几乎错不开身,随时都有可能被挤掉入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被侵占,骑自行车十分危险,前面有车辆挡道,后面有车辆追赶;行人无路可走,被迫等待机动车走过后乘隙快走。
在车与人的关系上,无论硬件设施的安排,或是制度的设立,行人总是处于被挤压、被忽视的位置。一些“潜规则”都是倾向于车辆的,即使行人的绿灯,车辆常常是占压斑马线。
于是,中国每年近7万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占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汶川地震数万人的死亡举国为之痛伤不已,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交通死亡事故,反倒因平均分散而被全社会习以为常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