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运效应凸显 深圳市民初享“办赛事办城市”成果

2011年07月07日 13: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深圳7月7日讯(记者杨阳腾)在深圳,地铁与大运息息相连。6月28日,总长157公里的深圳地铁二期全线开通。

  2007年1月,深圳成功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拥有22公里地铁仅2年的深圳提出,大运会举办前夕建成地铁二期的5条线路。

  在深圳,与大运息息相连的不仅仅是地铁。新建、改建60座比赛场馆,提升40多条道路的照明,打通25条“断头路”,335公里区域绿道全线贯通,新建、扩建21项污水处理厂,新增930公里污水管网,新开通100多条公交线路,新增1330多个公交站点……

  但是,与大运息息相连的地铁、场馆、道路、治污、公交,不仅仅是为了大运。

  为民生:借大运谋求大众福祉

  

  深圳,中国最拥挤的城市,人口密度、汽车密度全国第一。

  堵点越来越多、车速越来越慢,修路、高架、限行,各种招数都难彻底“治堵”,只有从地面转入地下,才能根本破解“出行难”。

  大运,给了深圳地铁建设的机遇。2007年,5条地铁线同时开工。

  家住布吉荣超花园的王昕在网上欢呼,地铁让她“再不用赶早出门挤公交上班、也再不用担心堵车迟到”。

  与提速地铁建设一样,大运催动了深圳多项民生工程的提速。

  多年来,“脏黑”的观澜河被市民戏称为“乌龙江”、新洲河的臭气让家住福田南的李月琴在家不敢开窗。

  借助大运,观澜河治污由当地街道的“绿色行动”升格为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屡治屡臭的新洲河拟定了根治方案。

  4座污水处理厂、3.5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干流截污箱涵、33公里污水管网改造,“脏黑”的观澜河如今河水清澈;6.1公里的沿河截污干管、30万吨/日污水处理、10万吨/日的回用补水、15.6万平方米的沿河绿化,新洲河畔护坡绿茵。

  今年端午,25支龙舟队争渡观澜河;每天傍晚,67岁的李月琴散步新洲河畔。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国内接驳功能最齐全的铁路客运枢纽深圳北站、总长6.1公里的新洲河综合整治、可提供1565套公共租赁房的梅山苑保障房小区、深圳湾滨海13个休闲公园……在深圳,许多民生工程都把大运作为交付使用的铁定责任期限。

  大运,已经成为深圳民生工程的“加压器”和“加速器”。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办大运要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让市民感受到大运的好处,办大运的成果最后都要让市民可以分享。

  为城市:借大运拉长城市短板

  “办赛事、办城市”,是深圳始终坚持的大运理念,王荣甚至认为,如果深圳举办大运不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帮助,意义就是有限的。

  大运为深圳带来了5条地铁,地铁又带来地面的接驳。在地铁站点百米范围内459条既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深圳规划了130条公交接驳线路、调整了113个公交站点,编织起地下、地上相互接驳的城市公共交通网。

  地下、地上交通接驳,带来新建、改造20条道路和27个公交站场,地下、地上土地集约,带来地铁上盖空间的2.1万套保障性住房。

  大运为深圳带来了21座新建比赛场馆。赛事结束后,包括新建在内的60个大运比赛场馆将成为60个向市民开放的文体活动中心,新建的大运村赛后将“变身”深圳信息技术学院。

  21座新建比赛场馆大都布局在校园和居民社区,大学城体育中心既保证体育教学、又向市民开放;设有儿童戏水池的游泳馆,赛后将成为向市民开放的多功能水上活动中心。

  137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279辆纯电动公交车、300辆纯电动出租车、60多辆燃料电池场地车,大运为深圳带来了3000多辆新能源汽车。

  公共交通、公共体育设施、空气质量……深圳借大运拉长着城市的“短板”,深圳市市长许勤认为,大运拉长的最大一块“短板”是“特区一体化”。

  5条地铁线有4条纵横原“关外”,131座地铁站有50多个设在原“关外”,22座新建比赛场馆大都设在原“关外”……

  地铁带来的“半小时通行圈”,让家住“关外”的老人们轻松上罗湖“叹早茶”、“打工族”从容到福田上班,深圳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为此大为感慨:“地铁使‘关外’的城市化进程提前了10年!”

  (责任编辑:永玥)

  为未来:借大运顺势推进发展

  

  尽管大运尚未开幕,深圳却已经在展望这座城市的“后大运时代”。借力大运,深圳“顺势而上”。

  大运前后,全长170公里的5条新地铁线路立马开工、武广高铁延至深圳、3.4万辆新能源汽车陆续驶进深圳、深圳河等53条河道持续治污……5年内,深圳将建成358公里地铁线、500公里公交专用道,公交出行分担率由现在的45%提升到70%以上。

  6月3日,300多名深圳志愿者骑行绿道“倡低碳、迎大运”。大运带来的335公里绿道将在大运落幕后延伸、形成2000公里的绿道网络。到2015年,驶进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15万辆、碳排放总量降低15至20%。

  大运带来的“办城市”,改变着深圳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地铁族”将成为深圳的主流人群、“地铁”取代“自驾”成为出行新时尚、“关外”成为宜居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日前公布的“绿色出行”大型调查表明,96.15%的“有车族”表示将尽量减少开车、改乘地铁出行;一位家住横岗的“上班族”说,上了地铁“心里就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关内’‘关外’的反差”。

  2010年,深圳率先成为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和“公交都市”示范市。市长许勤说,大运带来了示范必需的软、硬条件。

  2条地铁线与香港地铁“无缝”连接,让深港居民实现了“半小时往来”;远期规划的轨道交通已确定与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接驳,形成深圳在“珠三角“区域的“一小时生活圈”;地铁与国家高铁的融合,使得深圳人半小时到广州、3小时到厦门,北京、上海“朝发夕至”。

  惠民生:借大运凝聚深圳精神

  

  大运,是年轻的深圳第一次举办的世界级体育赛事。

  王荣认为,“办赛事”是大事、“办城市”是大事、“惠民生”更是大事。他说,坚持科学发展,深圳就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办好这些大事。

  数万名工人在5条地铁线的几百个工地同时开工,短短4年多时间同期开通,在世界城市的地铁建设史上也属罕见。

  创新投资体制、节约财政支出、土地二次利用……港铁BOT模式、中铁BT模式,6个车辆段场359万平方米土地上盖物业,既取得地铁投资、又建起23200套保障房。有媒体评价说,深圳在“办赛事”、“办城市”中表现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统筹能力。

  深圳通过改革创新、压缩行政开支、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但王荣认为,最大的集中是“借大运凝聚起了人心中的深圳精神”。

  大运火炬的网上传递的参与人数已经突破300万人,大运志愿者报名数远远超过127万名的招募计划,深圳高校的80%大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大运会志愿服务,25万义工整体转化为城市志愿者,少先队员们“小手拉大手”、带动90万家长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深圳20%的市民投身大运的志愿服务。

  地铁、治污等施工带来了交通拥堵、公交改道、噪音粉尘、营商受扰……深圳市民嘴上虽有抱怨,心里却是一路包容、支持。

  近日,100多位参加当地媒体《办赛事、办城市、看变化》活动的深圳市民边走边看边感慨,肖秀华走上宝安西乡大道,惊异“今天的‘关外’跟‘关内’没什么两样!”家住梅林中康社区的吴解珍说,“办赛事让深圳变得更美、更有活力了!”

  (责任编辑:永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