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何志成:纠正利率乱象 须正视经济二元结构

2011年07月08日 01:4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何志成(农行总行大客户部高级专员)

  7月6日傍晚,央行宣布同时提升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而且第二天立即执行。此举恰逢舆论热议货币市场乱象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时。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体制和市场改革的核心,也是最大的难题。为什么利率市场化改革喊了这么多年却没有见到实质性进展?为什么宏观调控一紧,高利贷市场就浮出水面?为什么存贷款利率只能一点点地提高,负利率时代会很漫长?我国各地的货币和利率市场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在哪?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6月下旬,我在四川等地进行了调查。期间恰逢“七一”,考察途中我仔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深感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几个关键词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非常重要:一是忧患意识,当前货币市场的乱象深刻地提醒我们,危机就在身边;二是必须抓住时机进行关键领域的改革,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关键领域中的关键点;三是强调能力不足也会形成风险,为什么今年以来货币、利率市场越来越混乱,高利贷和高息揽存愈演愈烈?这应该与监管部门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因为一些监管部门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认知,更缺乏针对实际经济活动及时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的能力。

  调控过紧让乱象浮出水面

  关于我国是否存在高利贷市场,很多人已经做过研究。在我看来,很多分析文章将高利贷的存在与宏观调控过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融资歧视政策完全划等号,是有失偏颇的。

  实际上,高利贷市场早就存在,民间集资更是屡禁不止,宏观调控一紧再紧只是使高利贷市场越来越公开化,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地方银行甚至国有银行,都被卷入了高息放款的大潮之中。至于商业银行存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歧视政策,逼迫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高利贷 (使得这个市场有存在的必然性)的判断,也是片面的。

  因为即使在银行资金面很宽松的前两年,中小企业也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取体制内的银行贷款。前两年中小企业之所以没有像现在这样“哭穷”,那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国有企业的 “附庸”,他们已经形成了依靠国有企业生存的资金链:当国有企业能够得到便宜的贷款时,会通过向中小企业预付采购款和工程费等方式实行变相(二次)融资,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似乎不缺乏资金。而当前由于货币市场越来越紧,不仅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很多国有企业都不能得到正常贷款,以致很多国有企业不得不拖欠中小企业的采购款和工程款等,这才暴露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其实,很多中小企业一直都借高利贷,只是由于宏观调控越来越紧,求助高利贷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而已。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最佳路径不是直接给批多少贷款规模,而是改变当前全面收紧、越来越紧的货币环境,对有综合效益的国有企业,包括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保证资金供应,让整体货币环境趋于正常化,让市场的资金链循环起来。

  当前货币市场乱象不仅反映在高利贷市场,存款市场更加混乱。我在四川调研期间刚好赶上二季度末,各家银行揽存几近白热化。陪同我一路而行的一基层银行行长几乎打爆电话,不断地指挥他的副手和下属夺回被其他行转走的存款。我一路也听到了很多关于争夺存款的故事,基层银行真的很艰难。但是,能将这种乱象完全地归结于宏观调控吗?也不应该。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过度,早就埋下了揽存大战的祸根,而管理层片面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监管的缺位,则是揽存大战导致乱战的必然。

  负利率将长时间存在

  虽然存贷款市场存在各种乱象,但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又错了。我在与很多银行专业人士交流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前的中国很难进行具有真正意义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因为中国经济存在着壁垒分明的二元化结构,一味地鼓吹利率市场化改革只会为高利贷乱象张目,只会为整体提升资金价格张目。原因是,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作为贷款主体的很多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不能接受所谓的市场利率。对贷款市场,监管部门很难管,因此只能严管存款市场,通过行政手段抑制存款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没有存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市场化曲线就不可能形成。一方面严格管制存款市场,另一方面又管不住贷款市场利率的自由浮动,借贷双方非理性的自由结合,只能导致宽严失度,越管越乱,越改越乱。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更难吗?很多国有银行行长告诉我,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将严重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倒闭;而存款利率一旦放开,揽存大战必将演化为利率大战,有可能倒逼基准利率的大幅度提高,推升通货膨胀。

  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国有银行承担着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绝大部分贷款,占比高达贷款总量的40%~50%。这些贷款很多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贷款,建设周期长,直接收益率很低,难以承受高成本资金,但其综合效益显著,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尤其是这些项目贷款往往形成向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漏斗”效应。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国有企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阻力,更不能大幅度削减这类贷款。

  必须承认,前两年由于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思路,使得各地上了很多超前的项目,这些项目按照当初可行性报告预测的收益率水平,只能承受同期基准利率水平,只能承受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因此,当时很多项目与银行签订的是贷款利率“终身制”合同,即贷款利率在项目期内永远不变。据我了解,有些项目的利率只有4%左右。过去各家银行争着上这样的项目,那是因为它表面上很安全,有综合效益(比方说有转化存款的能力),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风险系数低。但是,当利率市场化改革或者揽存大战到来时,当通货膨胀起来时,当存贷款利率进入快速提高周期时,这些在建项目就成了包袱。今年这些项目的贷款大幅度削减,再挺两个月就会大面积停工。

  现在很多经济学家主张立即恢复正利率,主张一次性升息250个基点以上,还有些人主张立即实现存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这很不现实,因为全社会资金价格若大幅度提高,国有银行只能停止或者收回对国有企业和很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低收益)贷款。而从整个社会效益观察,这些贷款未必就是低收益。停止了,不仅很多项目会立即产生直接损失,银行贷款将大量形成呆账,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必将受损,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活干,更没有钱赚,对国家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更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说,存贷款利率只能一点点试着提,贷款流动性不能过度地紧缩,负利率也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

  大幅加息可能会推升通胀

  另外,在我看来,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很可能会推升通货膨胀。为什么?因为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成本提高过快,将大面积地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成本。为什么央行在抗通胀的斗争中没有选择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而是一点点提高?这既考虑到国有企业和前几年开工的很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承受力,更多的是考虑到实际效果——单纯依靠提高存贷款利率来抑制高通胀,很可能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但道路曲折,难题很多,搞不好反而添乱。怎么办?一是要渐进有序地推进改革,不能乱;二是要适应宏观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国家经济主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了,对金融业市场化必将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能够形成三足鼎立关系,各司其职,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才会步入正轨。如果像现在这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地方政府、居民的所有资金需求都找银行解决,不仅银行业的压力很大,秩序也很乱,肯定无法实现健康有序的利率市场环境。

  必须减少银行体系的货币流,让银行业干银行业能干也应该干的事,同时做好金融市场的分工,让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都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正视我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不仅要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地方政府跟国有企业一起逼迫银行超前地放贷款,超出能力放贷款的现象再现,更重要的是必须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将这些项目剥离出正常的商业银行市场化贷款体系,给利率市场化改革松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