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培训增长见识 脱贫致富路宽

2011年07月11日 08:45 来源:经济日报

  采样时间:2011年5月下旬采样地点: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开元村

  “多亏了生态移民,让我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37岁的禹莲香,1998年5月从宁夏西海固泾源县新民乡高家沟村举家搬迁到了红寺堡。她告诉记者,这里靠着黄河水,能种地、能养牛羊,如今全家年收入有七八万元。而当年在泾源老家,虽说家有几十亩地,可由于没水,一年下来没有什么收成,只能靠救济粮过日子。

  搬到红寺堡区大河乡开元村,禹莲香一家6口人分得了12亩水浇地,乐得她几夜没睡好。条件好了,还愁种不出庄稼?禹莲香说:“所以乡镇办的免费培训班我没太认真跟着学,结果第一年就出了大洋相:3亩麦地产了400斤小麦,9亩玉米地,苞米长到半人高就不长了,绝收!200斤玉米棒棒人不能吃只能喂牛。”面对失败,禹莲香没有放弃。她三天两头往镇里的农科班跑,认认真真地跟县里派来的技术员学。

  “还别说,种地的学问大着呢,”禹莲香告诉记者,“比如原来我就不懂冬灌,由于没有把土地平整好,渠中汩汩的黄河水流过来,地里四角都是水,结果洼地涝了,高处还没上去水。边学边干,两三年后我基本掌握了现代农业的各种新技术。”2002年秋,禹莲香终于品尝到丰收的喜悦:5亩麦地收了3000斤小麦,7亩玉米地产了1000斤苞米,全卖出去实赚近4000元,全家人吃饱肚子已经不成问题。

  怎么才能多赚点钱呢?禹莲香选择了养牛。养牛是个技术活,不懂怎么办?学!2个月后禹莲香从培训班毕业了。她说:“2004年我家买进6头牛,这下子满地的玉米秆和麦麸子可派上用场,牛长得又肥又壮。2005年春,卖掉3个小牛犊,赚得6000元;2006年,牛的价格上涨,我家再卖3个小牛犊,实赚1万元。加上种粮,家里一下子有了4万元存款。”

  2006年秋,借着政府给建房补贴的当口,禹莲香家投资2.4万元,盖了7间砖瓦房。这几年,禹莲香家年收入分3块:12亩地可以赚3万元左右,8头牛进项约4万元,加上儿子在天津打工每年还能寄回家1万多元。禹莲香说:“去年我家又盖了3间大瓦房,给儿子娶了媳妇,买了辆比亚迪轿车,今年还想开车去趟北京。”

  □ 对话解读

  记者:禹莲香总是一脸笑容,幸福的样子让人难以忘怀。从禹莲香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对西海固生态移民来说,有水了,能种地养牛;懂技术,才能种好地、养好牛。

  周刚(红寺堡区大河乡党委书记):与发达地区的农村不同,我们这里一个艰巨的任务是让西海固搬迁出来的困难群众尽快成为新型农民。过去是没有水,不能种,现在有了水,不会种。我们培训、办班,手把手地教。像禹莲香一样,开始许多村民不愿学,庄稼绝收了才肯进培训班。全乡5732户搬迁移民,为了让大家自觉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头几年我们没少费力气!

  杨莼葆(吴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红寺堡具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的诸多自然优势。如高积温、强光照、少降雨、可灌溉、无污染、交通便捷、土地资源丰富等。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且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人的因素。因此让搬迁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成为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我们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针对“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主题,一业一技术”的实施目标,广泛对西海固移居群众进行施肥技术、枸杞规范化种植技术、奶牛饲养管理技术、玉米青贮技术等12大类、36种现代农科技术培训。自2000年至今,10年来年均培训农民8432人,年均授课103场,年均发放科技资料和书籍7.14万册。

  ○ 背景链接 ○

  种地、养牛羊,再加上农闲时外出打工,大河乡的农民多数实现了增收致富。截至2010年底,全乡枸杞、蔬菜、葡萄、枣树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4万头和10.7万只,移居农民人均收入为3630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