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大力度研发新一代电池技术

2011年07月11日 08:45 来源:经济日报

  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路径。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不断升温,无论是在核心技术还是车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就未来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

  记者:国家为了促进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比如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等,您认为这些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王秉刚:现在,国家对于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综合而言国家的鼓励政策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因为毕竟新能源汽车是个新鲜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国家电网等相关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实践中,比如通过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等,将鼓励政策进一步细化完善,以更好地实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

  电动汽车要成为产业,就必须进入私人消费领域。而要让私人有兴趣购买电动汽车,就只能大大降低他们购买和使用的成本,而且一定要比用燃油车更实惠。这种情况下,必须由国家补贴来进行推动。所以,补贴是非常重要的。直到电动汽车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产量增大,产业发展,才会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未来电动汽车肯定是很便宜的。但在初期就需要政府的补贴进行推动。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到底设计出什么样的车,也是需要企业认真思考的。

  记者: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了一个什么阶段?

  王秉刚:目前还处于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应该说,最近5年都是一个起步期,主要通过“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示范运行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来探索经验,探索合适的电动汽车产品以及充电模式,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迈过市场这个关口,为未来电动汽车的更大范围应用与普及打下基础。所以从国家而言,消费环节要补贴,对于一些重点企业要扶持,争取把局面打开。如果这5年做得好,消费者能够接受。之后5年,电动汽车也能够摆在4S店里,成为消费者的一种选择。

  记者:您觉得我国在电动汽车方面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王秉刚:首先,我认为电动汽车还是建立在汽车工业基础上的产品,就是电动汽车自己新的部件,比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还是与国家的机电工业基础相关。电动汽车是超脱不了原有的汽车工业基础和机电工业基础的。在传统汽车方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追赶,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电池方面,我国虽然不是世界最先进水平,但还有一点产业优势。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的电池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锂电池,其性能还是不够理想,如果充一次电要行驶二三百公里,用锂电池做出来的电动汽车会非常重,成本也很高。如果电动汽车的重量与传统汽车差不多,而充一次电能够行驶二三百公里,目前的锂电池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全世界都在大力研究新一代的电池技术。

  所以,我们要珍惜在电池领域的优势,不放松,投入大量的力量和精力进行新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这样就会在电动汽车上拥有比现在更好的发展优势。所以,我的观点是我国会在电动汽车方面取得与传统汽车不一样的成绩。

  记者: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哪里?该如何解决,您有什么建议?

  王秉刚:首先最大的瓶颈就是电池技术,电动汽车多装电池成本高,少了续驶里程短。其次就是充电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不断完善。

  如何解决电池的瓶颈,我的建议是根据目前电池的技术水平来设计性能和性价比恰当的电动汽车。再有就是积极研发新一代电池技术。

  对于第二个瓶颈解决,就要考虑对消费者方便的充电方式。现在充电方式上有很多探讨,比如以夜间慢速充电桩为主,集中充电站为辅;或者以集中充电站为主,夜间慢速充电桩为辅。这是比较明确的两种提法。我比较支持前面的意见,即以方便消费者的夜间停车的慢速充电桩为主,集中充电站为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路线。这种路线方便消费者,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

  应该看到,深圳已经积极探索,其解决方案是为每位购买电动汽车的用户配备3个充电桩:住宅处、上班处和周末常去的购物场所。凡是购买了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可以提出申请,提供上述三个场所的地址信息,负责充电桩建设的供电局便会前来落实,为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便利。

  记者:您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重点在哪里?

  王秉刚:首先是要把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两个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作做好,并由此来带动电动汽车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工作等。

  然后就是技术创新,要高度重视对于新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我呼吁要建立国家电池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主要由国家(包括地方政府)投资,同时吸收社会与企业的投入,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构建灵活的理事会类型的新机制,制定明确的中长期研究目标与计划。研究的范围包括基础机理、新材料、新电池、新工艺,主要内容是新一代电池技术。中心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主力核心团队,主要任务是实施国家目标;同时也为社会、企业、高校提供研究的公共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多样化的研究,培养人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