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1日 11:10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信贷收紧之下,更多内地企业加入赴港融资大军。但借道非正规渠道回流的融资,不仅抹不掉“热钱”嫌疑,更有可能扰乱内地的宏观调控
记者 王春梅 郭璐 王丽娟
6月14日,东方航空(SH:600115)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东航海外(香港)拟发行总规模不超过8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发行期限不超过5年,根据市场情况一次、或分次发行,资金将用于日常运营。上市公司东方航空将担任此次发行的担保人。
除东航外,冠捷科技、晨鸣纸业、比亚迪等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今年也加入了香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大军。
与债券市场的红火相比,香港信贷市场更加火爆。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数据,2010年香港贷款总额比上年增加29%,至9400亿港元。其中,对中资非银行类客户贷款增加4440亿港元(主要为美元贷款),升幅47%。
显然,国内紧缩性货币政策带来的“钱荒”,使得内地企业对香港宽松的利率环境及富裕的流动资金趋之若鹜。
然而融资容易,回流却难,特别是目前成为宏观调控主要对象的房地产企业。一些急于将境外资金拿回内地使用的企业,正在通过各种灰色甚至非法的途径腾挪资金。这种非正常渠道回流的资金,不仅抹不掉“热钱”嫌疑,更有可能扰乱内地的宏观调控。
取道香港
“一连几个月,都有内地企业来申请贷款,少则20来万,多则上百万。”恒生银行贷款管理部副经理Simon Lam对记者说。
2002年在花都成立家具公司的蒋某即是其中之一。部分拥有人民币业务的港资银行向他承诺,可以申请人民币贷款,年利率比内地至少低1%。蒋某最终向恒生银行申请了为期6个月的100万港元贷款,利率仅为4.5%。
招商证券(香港)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说,内地企业在香港举债,首选不会是人民币,主要考虑到汇兑损益,贷款多以港元和美元为主。若银行没有这两种货币贷款,企业才会选择人民币贷款。
像蒋某的公司这样利用香港注册身份在港借贷的内地企业数不胜数。汇丰香港工商企业贷款负责人称,一般来说,内地企业要在香港贷款,需要在香港注册公司3年以上,有一定时期内的银行往来账户记录、财务报表。不过如果注册时间短,在香港有物业或者其他担保的也可以想办法申请下来,申请港币、美元或者人民币贷款均可。
不仅中小企业、部分有政府背景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在香港信贷市场进行大规模借贷。据佛山金融工作局一位内部人士介绍,该市外经委2010年曾为旗下直接领导的两间驻港企业申请贷款授信,以便其在香港信贷市场进行贷款,涉及金额共达9000多万港元。
4月11日,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下达给香港银行机构负责人的指引中提到,目前内地激增贷款客户主要是“内地大型国有企业、红筹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或者由省或是政府拥有的公司”。
除贷款融资外,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也加速升温。今年前4个月,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额达185亿元,超过去年的一半,2010年这数字为35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51家非金融企业中,有24家是中资企业。
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截至2011年4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到5107亿元。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0.85%,远低于内地3.25%的一年期定存利率。由此导致的债券发行利率也较低,对内地企业形成极大吸引力。
而从今年来看,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内地房企蜂拥而至。经记者粗略统计,这串名单包括:香港华侨城(3366.HK)、富力地产(2777.HK)、宝龙地产(1238.HK)、首创置业(2868.HK)、瑞安房地产(0272.HK)、佳兆业集团(1638.HK)、恒大地产(3333.HK)、中骏置业(1966.HK),集资总额252.62亿元。其中,瑞安房地产更是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连续两次密集发债,数额分别为30亿元和35亿元。
另一个特征是,这些房企的债务融资成本相对而言不低。例如,富力地产发行的3年期人民币债券就达到7%的年利率。
资金回途
在港融资或许不难,但如何把钱拿回内地以解燃眉之急却是个问题。
以人民币债券为例,在香港上市的国内企业发债后,资金如何汇入内地,一直缺乏清晰的管理规定。内地目前是通过逐笔审批的方式,允许企业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的资金调回内地。据一位外资投行的债券部负责人称,这一过程耗费时间漫长,需要和政府反复沟通,而且很多公司所募集的资金仍滞留在香港。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此路更是行不通。
“企业要想把募集资金投资回内地,要按照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规定去报批。因为现在的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想通过审批基本不可能。”一家股份制银行国际部的人士说,“除非是巧立名目,否则,报批的项目只要是和房地产有关的,都进不来。”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房地产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后,一般都有一些券商和银行利用信托或者委托贷款帮他们做资金回流。
与发债一样,不少企业贷款之后,也面临同样困境。
一些急需用钱的内地企业,不惜铤而走险,将贷款所得资金,通过一些“灰色”甚至“非法”渠道拿回内地,这其中就包括地下钱庄、虚假贸易,以及通过银行进行的“内保外贷”等。
地下钱庄的方式,主要是双方先协商好手续费,然后由地下钱庄先把客户要兑换的港币或者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打到自己的内地账户上;然后客户将港币或美元打入地下钱庄指定的香港银行账户上;这笔钱到账后,再由内地的地下钱庄将人民币打入客户的内地账户上。
虚假贸易的规模也很大。上述股份制银行国际部人士称,其主要的途径是内地与香港的关联公司合作,香港有很多转口贸易,内地公司通过抬高出口价格、压低进口价格及“国货复进口”等方式,将香港公司贷到的资金转移回内地。
热钱研究专家黎友焕提到,这种有关联的企业,回流渠道实际上就是在企业内部完成,不需要地下钱庄运作,通过定价转移和内部资金结算,资金很容易就进来了。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对多家银行的走访中了解到,银行对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内保外贷”为其从境外拿到资金。“内保”就是境内企业向境内分行申请开立担保函,由境内分行出具融资性担保函给离岸中心;“外贷”即由离岸中心凭收到的保函向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是关联企业)发放贷款。
目前的问题是要让境内企业拿到这笔贷款,因此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将这笔贷给境外企业的钱通过对境内第三方企业注资或者购买股权等方式回流境内,然后再找渠道回到最终需要贷款的企业手里。
但按规定,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的,担保项下资金不得以借贷、股权投资或证券投资等形式直接或通过第三方间接调回境内使用,只可以以正常贸易形式流入境内。
双向影响
香港融资市场的火爆,已引起香港金融管理局注意,其发信要求银行评估业务计划及资金策略,并且正在审阅和核实由银行提交的相关资料。
此外,作为监察银行信贷增长和资金策略的其中一环,金管局又要求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假设自2008年底以来客户总存款新增的一半在未来6个月及12个月流出,会如何影响个别银行的流通资金状况。自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啸至今,香港银行客户总存款(包括港元存款及外币存款)增加了1.38万亿港元。压力测试中所提及的一半,即6900万亿港元。
温天纳提到,香港市场已有些担忧,即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即将结束,美元走强趋势在过去几个星期已经隐约出现。
而香港资金也有一个流出的倾向,加之如果未来内地企业来港融资继续加大,二者共同作用,将会导致香港拆借市场更加紧张,利率上涨更快。
另一方面,对内地来讲,大量资金的非正常渠道回流也引发担忧。
“企业到香港贷款融资之后,具体有多少回流内地,这个规模是估算不到的。我们将这笔钱算在热钱范围内。因为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它逃避国家宏观政策控制范围,二是融资贷款进来,机动性很强。”黎友焕称,“但现在人民银行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提到,内地信贷紧缩加快“热钱”流入。在今年一季度内地已出现10.2亿美元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仍然大幅增加至3.04万亿美元。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最初的信贷控制集中在人民币贷款上,企业首先转向外币贷款,当外币贷无可贷,企业就把筹资目光从内地转向了海外。香港也由此成为了所谓“热钱”进入内地的桥头堡。
“香港已经成为中央宏观调控的缺口。”一位香港投行人士称。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蔡真真也认同该观点,上述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未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但它使得内地紧缩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使得我们担心紧缩政策对抑制通胀的效果也打一些折扣。”她说。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表示,境外融资回流内地,不仅会削弱国内宏观政策的紧缩力度,而且结构性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他认为,能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公司都是实力比较强大的企业,一般的中小企业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另外,在境外贷到外币,进入内地后结汇,变成外汇储备,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就要增加,央行就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流动性。一旦回笼货币,受损的还是国内的广大中小企业,使得结构调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