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货币政策在两难中谋求“突围”力求标本兼治

2011年07月13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货币政策在两难中谋求“突围”

  专家建议可在“稳健”总基调下增加灵活性和弹性以防止经济增长的过快下滑

  就在几天前,当中国经济快车刚刚驶过年中节点,央行启动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加息,中国货币政策再次为全球瞩目。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打出抑制通胀组合拳,控物价效果显现。但同时,宏观经济也面临着增速放缓与通胀压力不减的复杂形势,使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收窄。未来货币政策如何在两难中谋求“突围”?

  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

  家住北京西城区的李女士上周末到银行办了一件大事:她把自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全部转存为定期。“10万块钱存3年定期可以获15000元利息。”

  今年以来,我国央行连续三次加息,其中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3年期存款利率达到5%。存款利率累计提升75个基点,而自去年以来,加息次数达到5次。

  “加息能缓解居民对于价格预期的心理作用,缓解对通胀的担忧。如果不加息,负利率水平将越来越严重,最终无法达到稳定币值的作用。”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说。

  连续加息的举措之下,稳定通胀预期的效果正在显现。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相比投资意愿,储蓄存款意愿不断走高。

  在动用利率工具的同时,我国货币政策还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上调工具。今年以来,6次上调准备金率,算上去年更是高达12次,共计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约4.2万亿元。在银行贷款增速放缓的作用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逐渐回落,目前已回落至年初预定目标之下。

  由于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货币因素,过去两年来释放的大量货币成为助推通胀的重要推手。央行通过不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进而控制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政策调控的“两难”

  福建泉州一家制作工艺品的企业负责人林先生受资金链紧张的困扰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他说:“去年底以来我们从银行申请贷款变得越来越难,而民间信贷现在月利率已达到两位数,是借钱维持生产还是缩减规模,真是进退两难。”

  林先生面对的两难,也是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所在。继续收紧货币,可能会让中小企业资金更加紧张,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政策的骤然放松则又可能继续推升通胀和资产泡沫,延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而就在市场有关政策超调之争进入白热化之时,央行近日再度“扣动”了加息“扳机”,宣布了年内的第三次加息,让市场对政策放松的期待进一步落空。

  “当前我国社会对通胀的容忍度在降低,6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6.4%,如果不尽快遏制上涨势头,可能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央行选择了加息。这是央行在反复权衡利弊后作出的艰难决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然而,继续加息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程度已在历史高位,利率继续提高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将维持在低利率水平,加息之后,利差的继续扩大也将进一步加剧海外资本的流入,进而增加市场流动性,反而增加通胀的货币推力。

  破解“两难”需标本兼治

  面对调控难度日益加大的形势,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何去何从?

  “政策不会走回头路。我们不会因为有部分企业出现资金困难而在宏观层面让政策回到2009年时的极度宽松状态。下半年仍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靠信贷投放和投资拉动增长这一模式已不可维持,下半年应继续坚持谨慎的宏观政策,以保证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的推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统筹做好关系全局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专家们认为,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短期来看,下一步可在稳健货币政策总基调之下,对政策的节奏和力度予以微调。

  “下半年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增加灵活性和弹性,给予一定程度的微调,以防止经济增长的过快下滑。”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

  “就像开车一样,刹车过快车子容易打滑,刹车要刹得慢一点。”巴黎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认为,过去几个月里,我国货币政策承担着纠偏的任务,但纠偏的力度过猛。在政策稳中趋紧的过程中,广义货币增速从2010年初的超过30%回落到目前的15%,回落的速度过快。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身陷“两难”的背后,凸显出旧有模式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严峻现实。解决两难问题,寻求政策突围,归根结底要通过改革来推进。

  “仅在宏观政策是松是紧上做文章,不能带我们走出调控困局,今后一定要在改革上下功夫。”李稻葵认为,应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通过政策、法律对社会融资进行规范和引导,让需要资金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货币政策之所以面临两难选择,警示宏观政策不能过于倚重短期政策。“短期政策无法解决中长期问题,未来还是应通过改革,靠市场的综合调节、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可破解困局。”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