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3日 20:47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文/本报评论员 龙军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于日前在北京举行,其规格之高、举措之实前所未有。这不仅是举国上下期盼已久的大喜事,更是奏响了新一轮水利建设的进军号角。
世人皆知,近些年来的旱涝灾害越来越凸显我国水利建设的滞后。尽管连续多年喜获粮食丰收,但每年投入到抗旱抗涝抗虫保丰收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几乎是“年年有灾年年抗,年年抗灾年年有”,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
这种局面不光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深有体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深明其状。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一连说了“四个迫切需要”:即加强水利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正因为有这么多“迫切需要”,中央在此次会上特将水利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力争通过5至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也就是说,要通过“四个”体系的建设,实现“一个”目标。无疑,这个目标是宏大的,四大体系的建设任务也是艰巨和光荣的。
之所以艰巨,是因为要动员巨大的财力、劳力、物力;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荫及子孙、利于千秋。
完成好这四大体系的建设,将历史地落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肩上。谁也别想躲避,也躲避不了,更躲避不得!
从长远上说,中央提出了“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的五大原则;从当前的工作重点来说,中央提出了六大任务:即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可以说,对于如何完成这四大体系的建设,中央的思路是明确的,各地各级按照中央的既定方针跟进落实就行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跟进落实”。如果我们跟进“主动”,可能就落实很好;如果跟进“被动”,可能就落实一般;如果跟进“不动”,可能就落实不了。
“主动”也好,“被动”也好,“不动”也好,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思想重视的程度。
正因为此,胡总书记才特别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一定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深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重点抓战略规划,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面对中央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各地各级不“落到实处”,那么,水利建设的春天是不会轻易到来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