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Overly moody?

2011年07月14日 01:4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咏

   “”拿到麦格理的这份最新报告,禁不住为如此标题拍案叫绝。

   简单两个字,即隐含了穆迪(Moody’s)的名字,又将麦格理暗地的嘲弄一览无遗:Overly moody,太情绪化了!

   评级机构无疑是资本市场一个迷信的存在。

   以这一次港股大跌为例,事实上,穆迪的“红旗”报告早在11日上午就已发出,但当日港股并未对其作出明显反应;12日开市,受外围意大利债务危机拖累,亚太股市开盘就已摇摇欲坠。

   此时,穆迪的报告成压垮港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时间,被穆迪“插旗”的中资民企被迫挡在了屠杀的第一排;投资者无从辨别报告中提及的各类风险,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避免这些股票。

   12日港股收盘,恒生指数收低3.06%,创下去年5月欧债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

   事后,当地市场人士称,穆迪引发的这次危机更应该是一场信任危机。

   无论是近年来评级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各种评点;还是远在大洋彼岸,同样在三大评级巨头煽动下一波三折的欧债危机,无一不在验证:这些评级机构最擅长的,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

   就在港股大跌的当晚,穆迪把爱尔兰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该国10年期公债收益率随即触及到13.81%的历史高位;接下来的故事不难猜测,投资者收拾筹码扬长而去,剩下这个国家在债务危机中越陷越深。

   爱尔兰经济部长13日抱怨,评级被降是欧洲形势所迫,并非爱尔兰达不到自身目标;在他之前,意大利财长也坚持,国家一直有能力为公共财务提供支持;更不用提本次危机的诞生地希腊,该国财政部也曾驳斥评级下调“完全不合理”。

   讽刺的是,这些评级机构虽未能成功预告这一场债务风波,但当危机真正来临时,它们却没有浪费每一次演出的机会。

   如今,各地对评级机构改革要求不绝于耳,不仅仅是希望加强对其监管,更希望能打破当前的评级垄断。

   问题在于,谁来做,怎么办?这些从2002年就曾平安躲过安然危机的巨头们,又该在未来另一个十年走向何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