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5:39 来源:国际金融报
实施一年后的乳业“新国标”,遭到“中国奶业第一炮筒”、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全球最差”的炮轰,被质疑为“历史的倒退”。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却一反常态,加入到向王丁棉开炮的行列。到底是中国奶业标准太低,还是王丁棉哗众博眼球?奶业标准的打假似乎成了一锅乱粥。
王丁棉评价中国常温奶“蛋白质很少,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他的主要依据是: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含2.8克,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同时,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
王丁棉的言论首先遭到了方舟子的回击,6月29日以来,方舟子发表四篇博客。6月29日发表的题为《“中国奶业第一炮筒”王丁棉笑话和谎言大全》的博文,矛头指向明确。方舟子在博客中对牛奶“新国标”进行解读:“新国标把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了一点就说‘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是危言耸听。”
那么,“新国标”为何没有提高生奶的安全标准?方舟子解释,“所谓‘每毫升细菌总数多达200万个’,指的是奶农卖给奶厂加工用的生乳,而不是供给消费者喝的牛奶。消费者喝的牛奶是已经经过消毒灭菌的,细菌数量已大为减少甚至基本没有。”
方舟子称,目前牛奶的消毒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巴氏消毒法(在63℃保持30分钟或在72℃保持15秒),一种是超高温瞬时灭菌(在135℃以上保持数秒)。巴氏消毒法不能完全灭菌,国标规定按这种消毒法生产的巴氏杀菌乳细菌数每毫升不能超过3万个。超高温瞬时灭菌可以做到完全灭菌,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灭菌乳(常温奶)按国标必须做到商业无菌。所以我们每天喝的牛奶里究竟有多少细菌,并不取决于生乳中的细菌数量,而取决于它是否能达到奶制品国标。
针对新国标的争论,农业部教授孟瑾称,1986年按照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而新公布的《生乳》标准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要求更加严格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生奶标准与消费者饮用的成品奶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影响消费者所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现行液态奶和奶粉蛋白质含量与以往的标准要求一样,没有倒退”。
有专家指出,“新国标”之争恰恰反映了中国乳业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和消费者怒其不争的殷切期望。只有真正做到企业自律、行业自律,用高品质的产品说话,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带动行业发展。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