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7:03 来源:金融时报
袁蓉君
记者袁蓉君6月下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比例要求1%~2.5%,进一步完善了去年12月份出炉的《第三版巴赛尔协议》(以下简称“巴Ⅲ”)。将巴Ⅲ和今年5月中国银监会颁布的“中国版巴Ⅲ”———《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相比较,后者的要求显然更为严格,对国内银行在合规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压力,这可以从前一阵香港宣布实施巴Ⅲ后H股一路走跌以及A股投资者担心银行为合规启动大规模融资从而抛售银行股的行为中窥见一斑。
具体到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说,日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的世界知名金融服务外包服务公司———SunGard中国区副总裁、银行业解决方案部负责人陈宏峻表示,中国的银行最为重视的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而在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则相对欠缺。随着2012年初开始实施“中国版巴Ⅲ”,各银行需要日益关注后两种风险。在被问及中国各家银行合规面临的困难时,他认为主要有银行数据的调整、银行内部人员与部门间的配合与协调这两大难点。
“中国版巴Ⅲ”要求更为严格
对比巴Ⅲ和中国版巴Ⅲ,记者注意到,在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方面,两者对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的要求均相同,分别为不低于6%、不低于8%、2.5%、0~2.5%。但是,前者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标准为不低于4.5%,后者的为不低于5%;杠杆率前者为不低于3%,后者为不低于4%;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比例要求前者为1%~2.5%,后者暂定为1%;在过渡期安排上,前者要求在2013年开始实施,2018年达标,后者则要求2012年初开始实施,2016年达标。
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方面,两者均提出了不低于100%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前者要求LCR和NSFR的达标时间分别为2015年和2018年,而后者要求的时间则分别为2013年和2016年。
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未提出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指标,而后者则提出了不低于2.5%的贷款拨备率和不低于150%的拨备覆盖率,并要求2012年初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3年底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6年底或2018年底达标。
总体来看,“中国版巴Ⅲ”的标准显然更加严格。
流动性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
谈到中国监管机构如此有信心地推动巴Ⅲ落地的理由时,陈宏峻认为,主要是其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信心、不良率低和资本比较充足。
具体到银行的风险管理方面,陈宏峻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最重视的是信用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部基本上都是以管理信用风险为主,且银监会的硬性要求高于国际标准。在操作风险方面,中国的操作风险虽与国外有所不同,但相对来说仍受到银行重视,制定了很多的操作流程与规范。他认为国内银行最为欠缺的是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而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两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金融环境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就越大。随着中国逐步加快利率、汇率改革步伐,国内银行这方面的风险将上升,需要越来越加以重视。特别是,中国管理市场风险的人才也相当缺乏。另外,与西方银行相比,目前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大银行没有太多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利率放开、汇率放开,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将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且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新要求将导致银行通过扩大错配增加盈利的空间缩小,流动性管理的压力进一步增大。”陈宏峻如是说。
最大难题是数据调整和部门间协调
据悉,目前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在为实施巴Ⅲ紧锣密鼓地做着各项准备。在回答记者国内银行实施巴Ⅲ面临哪些难题时,陈宏峻认为,第一难点是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补充和调整,因为数据与模型息息相关。其实,这个难题不光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也是全球银行所共有的。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银行面临的数据挑战更大。获得完整的、高质量的数据,对巴Ⅲ顺利实施至关重要。为此,各家银行的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是让巴Ⅲ顺利落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二难点是行领导的推动以及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他说,实施巴Ⅲ涉及到银行的风险管理、计财部门、IT部门等,对商业银行人员和部门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与协调。不过,因各部门的视角各不相同,而巴Ⅲ的落地需要站在全行的高度想问题,因此行领导亲自挂帅很有必要。
陈宏峻说,总而言之,实施巴Ⅲ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还要参照中国的国情做本土化的改造。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