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跨境结算跛足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探索

2011年07月16日 02:4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兰香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两年的历程。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人民币跨境结算虽然呈现快速扩张之势,但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其实中央文件很少提‘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说法,而更多的是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现阶段要做的是大力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邢毓静近期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表示。

   抛开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目标,仅就试点两年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情况来看,势头可谓十分迅猛。据央行官方统计数据,2011年前四个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5382.28亿元,同比增长16.89倍;而从试点之初至2011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0481亿元;截至7月6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已经完成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

   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曾在公开演讲时表示,预计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全部贸易结算额的比例将从去年的2.5%升至5%-6%,而2012年这一比例将有望达到10%。除了跨境贸易结算外,还将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和境外企业以人民币在境内投资试点。

   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融资,推动人民币结算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从本报记者对部分试点企业的调查情况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确实给企业带来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以及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好处,但也仍然面临客户缺少人民币来源、客户不愿承担升值的风险、长期以外币结算的习惯很难改变等挑战。

   总体而言,人民币结算在企业贸易结算中占比较低。

   同时,多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显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以此推算,内地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的金额大概8000亿~9000亿元人民币,意味着因购汇减少而令外汇储备多增加1230亿-1384亿美元,亦导致货币冲销的压力加大。有学者认为,货币当局因此蒙受了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损失,人民币国际化“虚假繁荣”。

   在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启动时,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称之为“一个伟大的跨越”。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国际货币体系亟须改革的当下,尽管仍不得不适应资本项目管制、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客观现实,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踏出第一步,前路仍需摸索。当此之时,理性探讨和思索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或许正当其时。

   出口结算仍是“软肋”

   “去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我们大概做了一个亿(人民币),今后还是会大力推进。”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财务总监张运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9年7月7日,该公司在试点启动日办理了广东省内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张运标称,丝绸集团在海外有完善清算渠道,进出口业务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在业务流程上也更方便。“人民币结算不用核销,结算资金不进入待核查账户,能够比较快地收到资金,与外币结算相比,资金占用成本和操作成本等都要更合算。”他表示。

   不过,与大多数企业一样,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主要是进口业务,同时客户地域集中在香港和东盟地区。“我们的出口市场以香港和欧美为主,要用人民币结算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好谈,原因有很多,包括客户没有人民币的来源、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客户不愿承担汇率风险、长期形成的结算习惯等,这些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适应。”

   2010年12月底,央行宣布我国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从最初365家增至6.7万多家。“为什么所有进口企业都能申请人民币结算,而出口企业要有一个名单?因为出口牵涉到退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骗退税问题,出于谨慎的考虑,在选择有退税需求的出口企业方面就有一个名录。这也导致出口结算进度要慢一些。”邢毓静表示。

   她指出,出口企业名录本来出来得就比较晚,对于企业和银行来说,转换成人民币结算都要进行内部流程改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至六个月时间。随着12月出口企业名单扩展后,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发展非常快,每个月都在1000亿元以上,出口比重也在上升”。

   除此之外,在深圳办理了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中兴通讯财务部门一位人士表示,外方客商的强势亦是出口谈判中难以推动人民币结算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客户很强势,而且即便我们在价格上做点让步,但又有一个问题,客户持有人民币头寸,目前情况下除了支付给中国的客户,只能拿在手上,流动性不是很高,所以客户也不愿持有人民币头寸。”

   该人士称,中兴通讯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仅约10%左右,亦主要是进口业务。“其实从企业自身来说,人民币升值趋势下,我们也不是特别有意愿来支付人民币,因为这相当于我们是吃亏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支付美元。只是有一些客户愿意接受人民币,我们也会配合做。有这种意愿的客户也主要是香港地区的客户,毕竟人民币在香港流通没问题。”

   香港已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最重要的平台,通过香港银行进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金额,在去年占全国人民币结算额七成以上,今年一季度超过八成。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支持的一部分,将香港发展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企业人士认为,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发展,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加强银企合作亦至关重要。“由企业来推动比较难,最好是金融机构来推动。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步伐比中国的企业慢很多,很多海外业务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没有像一些国际化的大银行那样有综合服务。”上述中兴通讯人士表示。

   “其实现在中国的银行已经在积极地推动这个事了。作为企业来说,交易对手的交易习惯和人民币的可获得性都有赖于银行的渠道,因此我们的合作银行和交易对手的合作银行之间在人民币清算渠道的建立、人民币的提供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合作。”张运标称。

   邢毓静则将此视为中资行的发展机遇。“中国银行业去国际上做外汇业务相当于客场,做人民币业务相当于发挥主场优势。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一定不是中资行在纽约分行做当地的外汇业务,而是依靠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在纽约进行大规模的人民币贷款业务,而且客户群中有大量是当地客户,那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跛足”格局带来隐忧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踏出一小步,但在汇丰今年5月一项针对全球21个市场6000多家贸易企业的调查中,人民币已经位列未来半年最受贸易企业青睐的五种结算货币的第三位,超过英镑和日元。这令一些境外媒体甚至高呼“人民币将成全球第三大货币”。

   但7月6日,摩根大通发表研究报告称,据估算有大约8000亿至9000亿元人民币通过净进口流出中国内地,“在人民币一方面加快跨境贸易结算的国际化步伐、一方面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的益处都被输送到了外部市场,甚至是投机主体的手中。”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少量中国出口企业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而大量中国进口企业则丧失了人民币升值的获利机会。

   银行人士透露,在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一些原本的外汇付汇业务转为以人民币汇往港澳地区后,再以比境内低很多的售汇价格购买为外汇再汇往其他地区,从中套取收益。

   不仅如此,这种套利行为还导致境内的外汇没有售出,最终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得更多。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约为2853.7亿元人民币,约合434亿美元。“这意味着一季度本来有434亿美元的进口贸易是要购汇用于进口的,但是由于用人民币结算,因此没有购汇,也相当于增加了434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简单假设二季度人民币进口结算量仍为434亿美元 ,则上半年令外汇储备增加了860多亿美元。”农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处副处长付兵涛表示。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3502亿美元,这意味着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做出了近四分之一的贡献。

   针对上述套利行为,央行在近日出台的《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在实际发生人民币款项收付后退(赔)款的,银行可以在审核相关证明材料后为企业办理对外收付,但退(赔)款金额一般不得超过原收/付款金额。

   “人民币在港完成套利后可能比原汇出金额大,通过退款方式再汇回国内,此条堵住了这个漏洞,套利后收益只能留存境外,汇回难度增大。”上述银行人士称。

   套利行为或许并非主流,但“跛足”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仍带来不少隐忧。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斌认为,2010年至今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据估算其中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因进口购汇需求减少而令人民银行增加了1230-1384亿美元外汇资产,同时增加了8000-9000亿元人民币负债。

   “假定美元外汇资产主要购买了1年期美元国债,过去一年半的平均收益率大概是0.3%,人民银行支付给结算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利率2011年4月之前是0.99%,之后是0.72%,再考虑自2010年中期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6.8升值到1:6.5,升值了4.4%。货币当局蒙受了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损失。”张斌直言。

   他同时指出,由于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过程中有相应数量的人民币退出境内流通,还不至于影响内地货币供给,但如果随着回流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货币流入内地金融体系,这些资金最终会加入到内地商业银行的货币放大过程,增加广义货币供给。货币当局不对冲,将对国内物价和资产价格形成新的压力;如果对冲,又会产生新的财务成本。

   “人民币贸易结算之所以快速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人民币升值预

   期,投资者可以借此套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民币贸易结算绝大多数是进口贸易结算输出人民币,而不是出口贸易结算回流人民币。套利机会一旦消失,人民币便会遭受抛弃。”张斌表示。

   他认为,应该尽快结束基于套利动机的人民币外流,先加快人民币汇改,形成有弹性的、双边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余永定亦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调整汇率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其次是利率市场化,然后是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后才是人民币国际化。

   让人民币多飞一会儿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已经走入歧途?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两年后,质疑之声时起。

   对于“跛足”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邢毓静指出,首先,在试点的两年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手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而我国与东盟国家是贸易逆差,这注定了一开始是以输出人民币为主;其次通过进口支付增加境外的人民币流动性,等到境外的人民币资金池子有了一定的规模,才可能为未来通过出口让人民币资金回流带来机会。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人们确实可能愿意资产人民币化,而负债美元化,进口人民币结算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但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后不会像收外汇那样额外增加人民币对冲的压力,因此长期而言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是中性的。”邢毓静称。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建立畅通的人民币资金流出和回流渠道。“资金流出后,我们是希望‘让子弹飞’,让人民币多飞一会儿,不要飞到香港就回来。众所周知,所有国际化的货币最终都要飞回来,但人民币在飞回来之前如果能在香港之外的第三方多飞一会儿,对各方利益的汇聚是有好处的,这也是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内在作用。”邢毓静表示。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其实人民币的流动,就像子弹在飞,始终要落地。问题是飞了多远,绕了多少圈,才回到内地。”

   “外循环不会是一个永恒的自我循环,通过中介融通活动,最终会回到内地的在岸市场。因此离岸市场的融通活动一定要发展起来,不过必须有一个桥梁来联系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否则资金出来之后如果回不去,离岸市场的发展就会很困难。”陈德霖表示。

   今年5月,香港人民币总存款已经达到5400多亿。汇丰曾对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2011年的发展做出四点预测:一是香港人民币流动性总额将达到9000亿元至1.3万亿元人民币之间;二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年底增至约1万亿元人民币;三是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四是内地境外直接投资中的3000多亿元人民币将进入香港。

   邢毓静则将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视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绝好平台。“全球很多货币在跨境使用的历史中都很少有像香港这样一个得天独厚、有着天然文化地理经济政治优势的离岸中心,香港离岸中心的发展为整个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

   对于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孰先孰后的问题,邢毓静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说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是我们要从金融街走到建国门,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东方广场,汇率市场化是王府井,那我们不一定要走东方广场、王府井,还可以走二环,绕道而行。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跨境使用集中在实体经济和贸易,是可以在资本项目不完全可兑换、汇率不完全市场化的格局下实现的。”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近日在一次峰会上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框架,即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彻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目前来看,这似乎也是官方所追求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不是我们真想要的?汇率市场化是不是我们真想要的?假如说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对于这些有促进作用,那何乐而不为呢?”邢毓静反问道。

   她认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资本管制或企业竞争力,而在于管理思路。“人民币跨境使用使得人民币不仅仅是本币,而且呈现出一定的国际货币特征,如果沿袭传统思路,将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外汇纳入管理,也许在过渡阶段不可避免,但人民币跨境使用会给过去一直需要改、很难改、未来也一定要改的一些领域带来新的压力和冲击,监管者需要以成熟市场上的成熟心态来管理,努力避免扼杀合理的冒险行为和金融市场创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