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钱江三桥事故追问:十年修补为哪般

2011年07月18日 01:3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皕文

  7月15日凌晨,杭州钱江三桥辅桥主桥面右侧车道部分桥面突然塌落,一辆重型半挂车从桥面坠落。

  杭州市交通局局长陈伟16日拍胸脯说,钱江三桥项目是经过竣工验收的。但是为何1997年1月通车的大桥直到第二年6月才竣工验收?这一有悖常理的时间顺序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钱江三桥竣工不到9年即大修,又是遇到了怎样的质量问题?

  新桥边修缮边通车

  钱江三桥(即西兴大桥)于1993年12月开始建设,1997年1月通车。

  这座由同济大学设计、杭州市交通局代建的大桥号称是“浙江首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斜拉索桥梁”。

  据记者了解,钱江三桥工程总投资6亿元。主桥工程由湖南省路桥建设总公司承建;南北两岸的高架引桥分别由杭州市政总公司、杭州路达工程公司、仙居交通工程公司、浙江省水电建筑第一工程处、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公司等承建。工程外部监理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监理公司承担。

  此次垮塌发生在南引桥,经记者多方核对,该工程由浙江省水电建筑第一工程处承建。2000年5月,该单位更名为浙江省第一水电建设有限公司。2006年12月,企业完成整体改制。2007年 1月,组建成立浙江省第一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钱江三桥1997年1月28日通车后,直到1998年6月才通过竣工验收。

  据《青年时报》援引曾担任钱江三桥设计组成员的一位同济大学设计院专家的话称,“钱江三桥是于1997年1月份建成的,但是当时在验收过程中就发现了问题,所以未能通过首次竣工验收。”

  由于未能通过竣工验收,钱江三桥建成后并未正式运营,只是试运营,到正式通车期间,新造好的钱江三桥一直在进行修缮工作。

  此后,使用不到9年,2005年10月6日,钱江三桥便进行第一次大修,此次维修主要是主桥(不含两侧引桥),包括桥面系改造、索力调整及景观改造等,为期一年时间。直到2006年10月,大桥恢复双向通车。

  杭州市交通局的说法是,钱江三桥通车近9年,日均流量接近60000辆。由于车流量大,致使桥梁不同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相关要求对大桥进行维修保养。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伟认为,钱江三桥这样的桥梁,设计使用寿命至少有五六十年,建成以后不到10年主桥就要大修,是比较少见的,肯定是“有某种原因”。

  杭州市交通局副局长范建军承认,“如果不是质量出现了问题,不会大修。”

  只修主桥不修引桥

  在这次大修中,钱江三桥的质量问题和设计缺陷逐渐暴露。

  一份编号为“杭交纪要〔2006〕11号文件”的会议纪要显示,2006年3月8日,杭州市交通局在局10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杭州钱江三桥大修工程桥面设计调整方案审查会议。会中提及,“杭州钱江三桥桥面的病害,在上游幅南联桥面两层铺装层清除完毕后,已显露出来。”同时还提到,钱江三桥箱梁顶板存在缺陷,并提出了处理的设计方案。

  编号为“杭交纪要〔2006〕35号文件”的会议纪要显示,2006年6月8日,杭州市交通局召开了钱江三桥主桥大修工程第二阶段相关问题研讨会,会中提及“桥面砼铺装层缺陷情况较为严重,已经无法保留使用”。

  老问题待解决,大修中又遭遇新的施工质量问题。编号为“杭交纪要〔2006〕49号文件”的会议纪要称,三桥主桥大修过程中,下游桥面水泥砼铺装层完成后,局部地段出现较多裂缝。专家组经过分析认为砂率偏高是桥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是一起典型的施工质量事故,要求市交通工程质安总站介入并按质量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2006年10月30日,鉴于钱江三桥部分设计存在缺陷,浙江省交通厅批复同意钱江三桥主桥大修工程设计变更,即:调整桥面铺装结构形式,取消主跨体外预应力布设,相应增设沥青防水层、桥面锚孔植筋等。工程经费在钱江三桥收取的通行费中列支。

  上述编号为“杭交纪要〔2006〕49号文件”的会议纪要还特别指出:对影响桥面车辆通行且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有影响的缺陷要大修彻底,不留隐患,确保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大桥的上述诊断和大修,均是针对主桥部分。此次反而是未受重视的引桥发生坍塌。

  大修之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曾为钱江三桥出具了检测报告,但并未将此向社会进行公布。2007年7、8月,广东省九江大桥、湖南省凤凰沱桥相继垮塌,让同是湖南省路桥公司承建的钱江三桥也冒出“危桥”的说法。与此同时,曾经担任钱江三桥工程副总指挥的浙江省交通厅原厅长赵詹奇的落马,也加剧了人们对该桥工程质量的担忧。赵詹奇于2007年因受贿罪等被判刑。经检察机关查明,1994年~2006年期间,赵詹奇在该大桥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等工作中,多次单独或者通过其女友、儿子赵广宇以“咨询费”、“业务费”及“借款”等名义,收受他人财物。

  2008年2月13日,杭州市交通局批准同意在钱江三桥主桥上建立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核定费用为481.1万元。

  2009年6月,钱江三桥再次进行全封闭检测。

  然而,杭州恒基钱江三桥有限公司7月12日对该系统作出的《钱江三桥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试运行期间的情况报告》显示,系统自2010年9月起试运行,到事故发生前已试运行10个月,然而硬件仍在进行安装,软件还在调试。

  回购事宜不了了之

  作为颇具浙江特色的“四自工程”(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管理、自行还贷)之一的钱江三桥,筹建伊始便面临资金紧张问题。

  为弥补工程建设资金缺口,1995年10月9日,杭州钱江三桥综合经营公司与香港华南基建有限公司签署合资经营合同,成立杭州华南钱江三桥有限公司。至年底,港方按协议到位的4000万元缓解了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

  1996年10月,因建设规模扩大,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又引进香港恒基兆业集团加盟。1997年3月,大桥开始征收通行费,由杭州市交通局下属杭州钱江三桥综合经营公司与香港华南基建投资有限公司、香港隆添发展有限公司(恒基兆业集团全资子公司)成立杭州恒基钱江三桥有限公司,共同负责钱江三桥及其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该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为合资企业,内资股东为杭州交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占40%股份;港方股东为香港隆添发展有限公司,占60%股份。

  1997年12月,经评估确认,钱江三桥资产总值为8.04亿元人民币。据记者了解,港资股东从投资到扩大股权,是根据他们预测,钱江三桥是连接两岸主通道的重任,交通流量将稳步上升,通行费收入亦将稳步攀升。

  2004年1月1日起,杭州市决定对市区道路(公路)进行收费方式调整,钱江三桥收费站停止收费。当时舆论认为钱江三桥已取消收费,实际情况是由原现场收费调整为通过地面埋设的电子感应线圈计量,杭州恒基钱江三桥有限公司统一向杭州市“四自”工程道路综合收费管理处结算。资金来自杭州市每辆车每年强制缴纳660元的“四自工程费”。

  此举造成2004年起钱江三桥车辆通行量激增,这也意味着杭州市政府要向杭州恒基钱江三桥有限公司支付更多的“四自工程费”。

  2004年底,杭州市政府决定成立谈判小组,回购港资方持有的钱江三桥60%股份。经过多轮谈判,港资方同意以税后8.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让其60%股权。

  自1997年3月20日开始正式收费以来,钱江三桥总体上交通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受2004年杭州市“三口五路”建设和2004年10月复兴大桥开通等影响,2004年钱江三桥的交通量达到最高值,之后逐年回落。

  由于估值差异原因,回购一事不了了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