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8日 09: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巴蜀大地,碧水青山,生机盎然。
与此同时,四川抓住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和西部大开发、产业转移等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农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
3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涉及10多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共有142个受灾县。整个重建资金需要1.7万亿元!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时间紧迫,需要在短时间内要筹集到位、投入实施。
针对灾区面对的难题,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灾区搭建起一整套恢复重建的新机制: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来自四川省以外的政府性重建资金约3400亿元。
但是,“钱从哪里来”仍然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不得不继续破解的难题,高达1.3万多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足够的智慧去解决。
“巨大资金缺口的解决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要增强政府投入与引导能力,提高政府性资金的引导放大功能”、“要以更加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激发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在灾后重建中的投资热情,将政府的引导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用较少的政府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乘数效应’”——亟待解决的难题,激发出无穷的创新精神。
2008年6月5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抗震救灾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多渠道、大规模筹措资金”;7月13日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强调,“运用市场的办法破解资金难题,吸引国内外资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重建。”
2009年1月,四川首个省级综合性产业投融资平台——“四川发展”挂牌。这一平台通过银行融资、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劵、设立基金、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等多种渠道,3年内将筹集不低于500亿元可用于资本性支出的资金,并引入、带动不少于2000亿元的项目资金投入。随后,“四川铁投”、“四川交投”等投融资平台也相继搭建。通过建立银企、银政项目对接平台,吸引社会资金、银行贷款参与恢复重建,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灾后恢复重建贷款3900多亿元。
在都江堰市虹口乡,当地党委、政府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社会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近20万平方米住房,安置群众近4000人,约三分之二的村民通过社会参与重建,解决了资金难题。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川在恢复重建方面的有益探索不仅解决了灾后重建的燃眉之急,也为今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除此之外,四川省还从三个方面入手,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压缩公用经费支出,集中财力增量等办法,筹集了地方性重建资金400多亿元;二是创新融资平台,通过发放地方政府债券、贴息贷款、BOT等投融资方式,放大政府投入的“乘数效应”;三是在住房重建方面,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对农村住房落实户均2万元的农村重建补助政策,对城镇住房重建在每户平均补助2.5万元的基础上,给予建房税费减免和房价政策性优惠补助,引导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
资金难题的有效破解,不断推动恢复重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震后一年内,四川全面完成了350多万户震损城乡居民住房的修复加固;震后一年半,全部完成150多万户农房的重建;震后两年,基本完成26万多户城市居民住房的重建;需要恢复重建的学校完工96.2%,医疗卫生机构恢复完工90.4%,干线公路恢复完工93.7%……
(二)
1.7万亿元的资金需求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换一个视角看问题,需求即市场,灾后恢复重建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四川审时度势,顺“市”而为,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迎接海内外对灾后重建市场的关注。
2008年9月下旬,抢险救灾、过渡性安置等紧迫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就带队分期分批赶赴18个对口援建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方面感恩致谢,一方面招商引资。这次活动创下了四川招商引资历史上两个“最”:规模最大、效果最好。长达两个月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巨大成功:与18个对口支援省市签约项目464个,投资总额2039亿元;赴港澳招商活动签约项目71个,投资总额93亿美元。
2008年10月底,因汶川特大地震延期5个多月的第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隆重举行。西博会成果令人喜出望外:共签订投资项目795个,投资总额3004亿元,其中,四川省签订项目675个,投资额2645亿元,投资合同大幅刷新历史纪录。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海内外投资四川的信心倍增,投资逐年增加。在2009年第十届西博会上,四川与海内外客商签约项目1146个、总投资额4705亿元,2010年第十一届西博会签约项目1200多个、总投资额5321亿元。
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震后3年,在川落户的境外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60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居中西部第一。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等知名电脑品牌商和制造商以及美国德州仪器等落户成都,英特尔则把原先布局在东部的产能全部转移到了成都。大众、丰田、现代、沃尔沃、吉利、中国重汽、北汽福田等汽车制造企业与马士基等物流企业、维布洛等软件企业,也纷纷进入四川投资发展;去年9月,四川与新加坡签署协议,正式启动“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四川成为新加坡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共建合作园区的省份。目前,各个项目或已投产,或正加紧建设。
(三)
2008年6月11日,即震后一个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由发达地区“一省一市帮一重灾县(市)”,组织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安排。
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参与灾区重建,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全力为灾区排忧解难。一栋栋校舍迅速崛起、一座座医院相继竣工、一条条大道快速延伸……18个省市采取“输血”的办法,建起了一批“交钥匙工程”,援助了一批“交支票项目”。
与此同时,新的援助模式在探索之中逐渐成熟,其目的是,既要给灾区“输血”,又要增强灾区自身“造血”功能,既要让受援方经济尽早恢复,又要实现受援方与支援方“双赢”。
2008年5月,在抢险救灾第一时间,中国重汽集团紧急赶赴绵阳,捐赠了价值2000多万元的现金和车辆;2009年5月12日,中国重汽在绵阳投下了第一笔资金3亿元,在绵阳新建一家年产1万台专用汽车的企业;2010年8月,中国重汽再次决定投资约20亿元,在绵阳建设年产4万辆重型汽车组装生产能力,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今年1月17日建成投产,计划全年生产重型卡车2万辆、完成销售收入60亿元。
从捐赠到援建再到投资,3年来,中国重汽在绵阳的投资与发展历程可以说是18个省市对口援建逐渐从政府行为走向与市场结合的一个缩影,也是四川省把对口支援机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促进灾区经济加快发展的生动写照。
目前,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在四川打造了18个与相关省市相关联、与各地震灾区实际相结合、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绵阳安县工业基础薄弱,辽宁在援建中与安县共建“辽安产业合作园区”,到去年底,该园区已入驻工业项目86个,并成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其中,以辽宁华晨汽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将成为安县第一个“百亿元产业”。在都江堰,上海与都江堰市合作建设了“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在江油,河南拿出十分之一的援建资金,建设“江油—河南工业园”;青川县发展工业条件有限,浙江则采用“飞地”模式,在广元市经济开发区建设了“川浙合作产业园”;“北京—什邡产业园”已确定以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发展方向,已有31家企业入驻,总投资43亿元……
2010年,四川省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GDP达到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2.9%。地震灾区经济发展不仅没有滞后,一些重要指标还高于全省平均值。《方案》还要求,“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
图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生态居住区“壹街区”。新华社发刘应华摄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