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移动互联大爆炸:颠覆互联网模式

2011年07月18日 16:23 来源:《经理人》

  移动互联大爆炸

  最具市场潜力的20种酷模式

  这是大企业的舞台,也是小公司的竞技场,国内外无数创业者涌入,同在一个起跑线上;这里没有门神,几人小团队很可能打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这不再是以前的互联网,它是更具颠覆性的移动互联网!只是,看谁能活到最后。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陈振烨  梁利峥  张婷    鸣谢/面孔网  卓望控股  艾瑞咨询

  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

  Facebook还没有上市,等待颠覆它的公司已经成批出现

  ■ 文 / 张路 *  陈振烨

  Facebook炙手可热。它代表着互联网最新的模式:将几亿人联系在一起,他们可以分享、交友、游戏;广告和商业都变得社会化,商家从中渔利,消费者乐得付款。不过Facebook还没有上市,等待颠覆它的公司已经成批出现。而这些公司的法宝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移动互联网!它果真有这么大的魔力?

  正风靡全球的、只需拍照即可完成陌生人社交的Color,已成功融资4000万美元,超过了当年Google和Facebook的第一笔融资。为什么投资家如此重视?除了豪华团队,Color的理念令人炫目。它要打造一个Facebook之外的“弹性社交网络”,依靠前端的手机传感器和后端的数据分析,把同一个地点的事件和人联系起来,创建出一个更小的社群。

  小社群大价值

  为什么在手机上,更小的社群反而更有价值?从常识来看问题反而更容易理解,在手机的方寸屏幕之间,你的社交方式(Social)必须简单而直接,要你查看1000个好友的通讯录,那简直是噩梦;电脑是信息的延伸,而手机是身体的延伸,它知道自己在哪,有眼睛(摄影头)、有感觉(陀螺仪),随时随地可以从裤兜取出,你取它出来肯定和此时此地的场景有关(Local);手机和电脑的根本不同,就在于手机是通讯工具,你拿着它是要和别人联系(Mobile)。既然这样,基于电脑的互联网,和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简直就是两个爹娘生出来的孩子。

  美国KPCB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在今年2月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SoLoMo”这个概念。他把最热的三个关键词整合到了一起: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社交网络创新者正为用户重新想象和重新定义一个网络,这一网络超越文档和网站。”

  在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所有应用都是社交应用,问题变成了“怎么社交”?在Facebook上社交,你得知道对方的帐号,然后申请成为好友,然后每个人的动态(Feed)会出现在对方的首页;而Twitter将这种方式降低了一层约束,你只需要关注对方,就可以看到对方的动态,但是对方不一定关注你,他不会受到打扰。仅仅这个细微的改变,使得访问Twitter的移动终端占比远远大于Facebook。而Color则更进了一层,它认为互相加好友和关注都是多余的,只要你们在同一个地方,有同一个行为(比如拍照),Color就会将你们自动联系起来。社交模式的变化,体现出下一个计算周期的特征:前端越来越人性化,后端越来越智能化—移动互联网恰恰是“技术+人性”的结合之处。

  颠覆互联网模式

  在手机上,为更小的人群提供足够的价值,反而要超过为所有人提供的普遍服务。门户已经过时,因为没有每个人都喜欢的新闻;搜索已经过时,它是如此臃肿而不方便,只能救救急,而不会时时把玩;传统的即时通讯也已经过时,因为手机本来就是永远在线的,当通讯无处不在之后,剩下的只是联系谁,怎么巧妙而人性地联系的问题。

  这个时候正是小公司脱颖而出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负担。Google花大力气做了一个Wave,什么都想通讯,结果用户完全被搞迷惑而弃之不用;Kik只是一个十来人小团队开发的,却因为设计简单、高效快速而迅速达到百万用户。这就是移动互联网让大公司大跌眼镜的地方,这次投票权牢牢掌握在用户的手里:即使你耗费千万级别的推广费用,用户只需要打个叉就可以把你的应用永远删除,他可不想在有限的屏幕上,堆满不想要或者搞不懂的东西!

  Instagram和Flickr不同的照片分享模式,反映了这一差异。在Flickr上分享图片,你得先把单反相机的图片导入电脑,然后再上传、建目录和标签,必要时还可能会PS美化一把。而在Instagram上,你所做的动作就是拍照、加滤镜、发布!它充分运用了好几个要素:利用碎片时间(节省操作步骤)、让每个人都可以炫耀(可选择的滤镜效果)、和好友分享(社交)。正因如此,Instagram从一款两位程序员业余时间开发的应用,迅速逼近400万用户规模!同时通过开放API,已经有10来款照片分享应用连上了Instagram,这个小玩意已经迅速成为了一个移动图片分享平台。

  “Mobile First”(移动优先原则)最早由Yahoo前首席设计架构师Luke Wroblewski于2009年提出,提倡产品研发团队应该首先针对移动设备而非PC进行设计。因为移动设备的限制,能迫使我们改变旧习惯,先做减法,更关注人性,最后反而会得到更出色的用户体 验。

  在手机上,所有的应用都获得了平等的待遇。此时最关键的,是用户能够为你提供的体验或服务每天花费多少时间?所以哪怕为两个人(如情侣)设计的社交应用,价值也远远大于为所有人设计的应用。类似语音对讲这样的应用,据说最常用的场景,就是两个人吵架时还可以以此来沟通(异步通讯缓和了吵架气氛)。无数的“两个人”,加起来可是不小的规模。

  移动互联网还将以前互联网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最突出的是位置和各种传感器的运用。以前互联网无法找到周边发生的事件和人,而移动互联网此类本地化的服务大量涌现。你不仅可以导航,还可以寻找周围的餐馆、可以拼车的司机、能够显示空余房间的旅馆,或者是实时的交通流量、周围建筑物的信息,以及和附近同一个场所感兴趣的人进行社交或聊天。手机大大拓展人的感官的边界,你利用碎片时间,通过一个个APP的插座,连接到云端的永远在线的服务,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模式。

  同在一个起跑线

  “永远在线”?等一等,现在说这个还为时尚早,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未来一定会到来。无论是电池、云端服务,还是应用本身,各位竞技者还并没有完全就绪。我们现在只是处在永远在线的前夜。站在2011年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下一个计算周期的到来,但究竟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会是哪家公司踩对节拍,就连投资家也会大跌眼镜。

  100万临界用户的赛跑,一个比一个快,从Foursquare到Kik,再到Instagram;流行的引爆,一个比一个神奇,从愤怒的小鸟(Angry Birds),到会说话的TOM猫(Talking TOM);但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流行会是什么?

  而流行和爆发,则会带来用户大把的时间花费,同时也就会带来大把的广告、增值服务,以及移动互联网财富的聚集。更奇妙的是,这次的竞赛,几个人的团队,也许并不会弱于有成千上万名员工的大公司。应用稍纵即逝,谁能够成为用户手机上的宠爱之物?这次并不存在显著的门神阻挡着你的道路,国内国外完全处在同一个时间点和起跑线上,这次角力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还需要对人性再重新来一次发现和把握。

  * 张路为面孔网联合创始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