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展现科学治水成效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011年07月19日 08:51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近期推出“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系列采访纪行,通过对小清河沿河5城市的实地采访调研,向读者介绍山东省如何实现59条省控河流条条恢复鱼类生长的做法和经验,受到读者关注。

  科学治水理念新

  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写的“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系列报道,向读者生动描绘了小清河变清的过程与做法,全方位展示了山东治水治污工作,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对其他地方具有借鉴价值。笔者结合报道,就做好当前环保工作谈几点思考。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是重要前提。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在算经济账的同时,更要算环保账、民生账和长远账。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广大民众、企业参与环保工作。山东省把“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敢于动真格、硬碰硬,最终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第二,做好“结合”文章是有效途径。要跳出单纯为治污而治污的旧模式,环境保护要与转方式、惠民生和促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最大化。小清河的综合治理,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推动了沿河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整个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举多得。

  第三,健全体制机制是重要保障。比如,要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工作,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另外,在严格考核、资金筹措、跨行政区域配合等方面也要探讨建立相关制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强调环境治理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污染预防。严格新上项目的环保审批,做到关口前移、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我们相信,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宜居的家园离我们并不遥远!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陈振峰)

  治污减排是根本

  读了经济日报的“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采访纪行系列报道,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山东省敢于将“见鱼”作为检验河流治理成果的标准,充分体现出当地政府治理河流污染的决心和能力。

  治理一条被污染的河流,是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工程。这是经济日报记者通过对小清河沿河5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后,传递出的信号,也是笔者多年来从事地方环保执法监督工作的切身体会。因为治理河流污染“不是孤立的事情,要顾及产业、就业以及区域协调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山东各地在治水治污工作中,不仅“逐步实现了从行业排放标准到流域性综合标准的过渡”,而且最终在全省取消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而且支持“引导企业以多种金融手段推进节能减排、产业升级”。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河流治理的力度虽然很大,但收效并不十分理想,河流污染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在面对河流治理的错综复杂情况时,顾虑较多,决心不够大。建议其他地方不妨学学山东的做法,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真抓实干,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水清鱼现”的美好环境。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翟 峰)

  体制机制是保障

  最近经济日报刊发的数篇关于山东治理小清河的报道,相信会改变一些人的观念误区。如有人认为不治理污染是因为缺乏资金;有人认为治理污染会压垮企业,阻碍经济发展;还有人认为有限的环保工作人员无法应对无处不在的污染等等,但山东的经验告诉我们,治理污染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力度及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

  山东省建立了“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赔偿、谁保护谁受益”的治理污染机制,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个人、企业、地区给予补偿,同时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了项目补助、直接补偿、协议补偿和“以奖代补”等多种机制。实践还证明,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主体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有力促进了山东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保护。

  山东的经验告诉我们,适度的压力和科学的方法,不但压不垮企业,还能促进企业发展。如济南裕兴化工厂曾是污染大户,借助小清河综合治理,政府督促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二期工程投产后,将成为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钛白粉企业。再如小清河沿岸的魏桥棉纺集团,通过技术升级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企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征兵)

  生态文明路更宽

  “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系列采访纪行报道翔实生动,发人深省,给人启迪。逐篇看完,心情豁然开朗。

  我工作生活的章丘市,也在小清河畔,小清河的治理既听过见过,也曾参与过。读完经济日报的报道,我更深地体会到:科学实施积极的环保措施,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今年初,章丘市在治污治水方面也作了一个大决策,取缔了全省最大的违法违规废旧塑料经营市场。在济南最大的淡水湖白云湖周边,有近3000家废旧塑料经营业户,从业者5万人,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对此,我们统一认识:彻底取缔、坚决转型,闯出一条环保和发展双赢的新路。取缔过程十分艰难,但正如所预期的,白云湖恢复了优美环境,很快被列为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多家大公司闻讯前来洽谈投资,多数废旧塑料从业者经过“阵痛”也找到了致富新路。

  我认为,今后应加强以下几点:一是着眼长远谋划蓝图,该舍的坚决不留,能改的尽早启动。二是坚持群众观点。就像“见鱼”标准,不仅让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更要把工作置于群众最有效的监督之下。三是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增强发展转型的动力和信心。四是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是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的钥匙。五是保证各级强有力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将越走越宽!

  (山东省章丘市人民政府 刘绍权)

  治水经验应推广

  “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系列报道采用采访纪行的形式,报道鲜活生动、文风清新、有说服力。

  近年来,一些地方江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日报介绍的山东治理小清河经验恰逢其时,十分难能可贵。它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是改善民生、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山东省通过不懈治理,重现了“一渠清水,万千鱼虾”的美景,实在可喜可贺!

  在《盯住“见鱼”不放松 标准越来越严格》一文中,记者通过与山东省省长姜大明的对话,进一步阐述了山东省的治水治污目标怎么定、信心哪里来,从哪里入手,钱从哪里来、有钱怎么用,如何处理治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怎样运用法制的力量等问题。在前期采访调研的基础上,这篇报道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思路、总结经验。也希望山东省全面整治59条省控河流污染的经验能在全国尽快推广,使其他地区的江河湖泊污染也能得到全面根本的治理。

  (黑龙江省佳木斯电视台 崔光烨)

  山东59条省控污染河流实现“条条有鱼”,不仅仅是水生态流域治理的成功,还带给我们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启迪。

  上图为微山湖水质逐步改善,吸引众多鸟类在此栖息繁殖。

  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摄

  “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系列报道刊登篇目

  1. 《科学治水思路明 百里河清鱼畅游》(2011年6月11日)一版

  2. 《治污保泉同步走 一渠清水回济南》(2011年6月13日)三版

  3. 《泉声水韵说新城 汩汩清流惠民生》(2011年6月15日)三版

  4. 《治水措施力度大 水清地美产业兴》(2011年6月19日)三版

  5. 《同心治水力度大 河水复清景象新》(2011年6月21日)九版

  6. 《源头治理动真格 绿色崛起得支撑》(2011年6月22日)九版

  7. 《综合治水环境美 鸢飞鱼跃家园新》(2011年6月23日)九版

  8. 《山东59条河流是这样变清的》(2011年6月27日)一版

  9. 《盯住“见鱼”不放松 标准越来越严格》(2011年6月27日)九版

  10. 《建生态保障机制 促污染物减排》(2011年6月27日)九版

  11. 《山东造纸业:交出一份“绿色答卷”》(2011年6月27日)九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