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防肉价“蹦极” 根在促产业升级

2011年07月20日 06:56 来源:东南快报

  国务院日前出台五条措施,以稳定肉价,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6月份我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7%,成为物价上涨主要推手之一,引发社会热议。

  何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肉价频繁“蹦极”为哪般?如何跳出“猪周期”怪圈?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深入江西、广东、陕西等地调查追踪。

  →“猪周期”缩减助推肉价“蹦极”

  “虽然国务院发出了稳定肉价的强烈信号,但肉价要真正降下来还需时日,至少下半年仍会在目前的历史高位震荡”。16日,江西养猪大县上高县的养殖大户黎景阳说,作为鲜活农产品,从母猪产崽到肉猪出栏至少需要6个月。

  短时间内肉价“蹦极”令不少养殖户困惑。就在去年,因为肉价低迷,加之部分地区疫情蔓延,使许多养殖户纷纷弃养,导致今年猪肉价格大涨。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先后经历了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一个周期为6年左右。但课题组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济民说,2008年以来,这一周期已缩短为3年,且价格涨跌幅度更大,令人关注。

  →生猪产业暴露诸多软肋

  周期缩短、价格“蹦极”,暴露了国内生猪产业的诸多软肋。同时,肉价监管出现“逆调节”现象,也亟待改善。

  一些养殖专家表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的80%以上,“猪周期”振幅就会趋于平稳。而在国内,家庭散养等小规模生产仍占较大比例,每逢周期性价格震荡,都会出现“散养户跑得快,规模户跟不上”的现象。

  记者调研发现,肉价监管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高价,但监管中也出现“逆调节”现象,加剧了价格波动。

  目前肉价调控有一个特点,即政府总是在高价时介入,发放养殖和防疫补贴,扶持生产,其结果必然是肉价下跌;而到肉价跌回低谷时,一些地方又不管不问,必然导致供应减少。

  中国畜牧协会副会长温志芬表示,这种“逆调节”的做法,对短期内平抑猪肉价格起到了作用;但跳出来看,则加剧了价格波动,陷入“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的监管怪圈。

  凭借多年养猪经验,养殖户钟光明很清楚大跌之后必然会大涨,但为何明知减少存栏量是“亏本的买卖”还要减呢?钟光明道出了苦衷:去年肉价低时,卖一头猪就要亏上百元,自己规模不够,又不能获得贷款,为了生存只能“割肉斩仓”。

  →如何跳出“猪周期”

  在政府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五条政策措施后,市场立即作出反应。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最新监测,近日全国生猪收购价已稳定,并呈微幅下降态势。

  价格调控只能稳定一时,从长远看,如何跳出肉价大起大落的“猪周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面对新一轮肉价波动,舆论应该理性看待,政府要吸取教训,更多地尊重市场规律,同时适度采取干预措施,进行科学调控。

  破解“猪周期”,根子还在促进产业升级。江西省畜牧局局长黄峰岩表示,在扩大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养殖的同时,今后国家应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要扶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用品牌引领畜牧业发展。

  广东东进农牧公司的发展模式引人关注。记者采访发现,这家拥有8000头母猪、年出栏16万头肉猪的公司,去年并未因肉价低迷而减量,反而新增了一条2000头母猪的生产线。其屠宰加工厂厂长郭新海说,我们做的是养殖、屠宰和加工“全产业链”,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生猪价格低的时候,屠宰加工有利可图,而生猪价格高位运行时,就靠养殖赚钱。新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