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妈妈咪呀!》:漂洋过海 扬声中国

2011年07月21日 06:30 来源:时代周报

  特约记者 赵妍 发自上海

  “爸爸,我也想看。”7月8日傍晚的上海大剧院分外热闹,音乐剧《妈妈咪呀!》即将在这里首演。时间尚早,观众们等在剧院外的围栏处,一个小男孩看着巨大的白色海报,对身边的父亲提出了要求。

  父亲并没有立刻掏钱买票。《妈妈咪呀!》的票价分为880元、680元、480元、280元、99元六等,但几个星期前中低价格的门票就早已售罄。如今在现场买票,只能通过黄牛。从上海人民公园沿着市政府大楼,一直到上海大剧院门口,手拿着白色宣传单的黄牛们时不时向行人问一句“票有吗?”

  “就剩下680的了,780一张,要几张?”一位黄牛正在与一位中年女性讨价还价。这位父亲听到价格,对着小男孩说:“两张票要一千多块钱呢,我们等等,等开演了就便宜了。”

  《妈妈咪呀!》并非第一次在中国演出,2007年原版《妈妈咪呀!》在上海、北京的演出场面火爆,一改此前如《猫》、《歌剧魅影》、《芝加哥》等经典音乐剧进入中国,观众普遍反映“看不懂”的尴尬境地,还引发了此次《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引入。今年7月,原创团队携手中方亚洲联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推出中文版,全国巡演200场。

  开门的时间一到,两位剧场工作人员守在狭小的门口,一个一个验票放行。那父子俩依然趴在栏杆上—开演后黄牛手中卖不出去的票,价格会一落千丈,这早已经是经验老到的上海人众所周知的秘密。买了票的观众们涌进了剧院大厅,他们大多是带着孩子前来的年轻父母,或者情侣,大厅内摆满了音乐剧的衍生产品:中文版纪念册、T恤,公仔。演出尚未开始,这些纪念品已经卖得火热。

  沈小岑飞回中国试镜

  “有一个梦/想给你听/越过时光/陪我远行/给我新的憧憬/让愿望实现/带我走向未来/不管多遥远……”年轻女孩苏菲首先亮相,她的扮演者是来自台湾的青年演员张芳瑜,此前并不为大陆观众所熟知。但其一亮歌喉,其音色之饱满、甜美,立刻俘虏了台下观众的心。

  有关这部音乐剧的笑料几乎每一个观众在演出前都已经有所耳闻,而这些幽默的剧情也正是从第一幕便开始。苏菲开场唱的那个“梦”,正是寻找爸爸。这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姑娘已经到了待嫁之时,她渴望让她的亲生父亲亲自送她进教堂。故事从她翻看母亲年轻时候的日记开始—谁是她的爸爸,竟然有三个可能!“她们年轻的时候,点点点就是那个意思!”苏菲翻开母亲的日记,细数母亲同一个时期所做的三段风流韵事。为了弄清究竟谁才是她的亲身父亲,她根据旧信件地址,寄了3张婚礼请柬。

  苏菲的母亲唐娜曾是风光一时的舞会皇后,后因与恋人赛姆误会导致分手,与此同时她还有另外两位男友比尔和哈里。因为女儿私自邀请了三位昔日的恋人,年近中年的单身母亲再度陷入情感危机—她与赛姆是否依然相爱?她如何处理三位男士都认为自己是孩子父亲的矛盾?她与女儿的关系又会走向何方?

  与此同时,前来参加婚礼的还有唐娜年轻时的伙伴谭雅与罗西,中年闺密在下一代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之时,回忆起年轻时期的友情和爱情,感慨万千。值得一提的是,扮演谭雅的演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手沈小岑。由于远在英国,沈小岑得知演员招募的消息时,《妈妈咪呀!》整个选角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不过,这位“打飞的”连夜赶来的昔日红歌星因其非凡的实力立刻让英方制作团队眼前一亮,她曾一度是女主角唐娜一角的有力竞争者。虽然在第二轮试戏后,沈小岑被确定饰演女主角的闺密谭雅,但该角色时尚、泼辣和“三次婚姻”经历、“富婆”等定位,让整个角色大放异彩,笑料百出。事实上,在《妈妈咪呀!》试演阶段,就有不少专业观众对沈的表演评价颇高。

  “故事中蕴含了许多人类的普世价值,也许全世界各个地区的观众在文化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于爱情、亲情和友情,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会陌生。而且我在与不同国家的演员合作时发现,每个演员都能很快认同自己的角色,所以没有观众会不理解《妈妈咪呀!》的故事,没有观众会不了解故事所表现的关系,女儿与母亲,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在演出开始前,中文版导演保罗?加灵顿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他这样分析《妈妈咪呀!》剧中所蕴含的情感共鸣。

  除了友情、亲情和爱情外,从现场的表现看,故事中有关现代生活的压力也得到了台下观众的共鸣。“Money, money, money/谁都想要/再多都嫌少/Money, money, money/如此美妙/有钱人知道/Aha, aha/人们要求太高/就再给我一点钞票/世界朝前(钱)跑……”现场第一次爆出掌声便是主人公因欠了一屁股债而发牢骚唱起的这首《Money, money, money》。

  整部音乐剧共由22首ABBA歌曲串联而成。ABBA乐队是活跃于西方七十年代的瑞典流行乐队,在当时的走红程度可以与英国摇滚乐队The Beatles相媲美。他们有许多曲目经过不同歌手的翻唱和不同音乐形式的改编,在中国费翔、张咪等都曾翻唱过他们的歌曲。

  “史上最赚钱音乐剧”

  《妈妈咪呀!》是一部剧情简单、通俗的音乐剧。从1999年4月6日在伦敦的首场演出之后,《妈妈咪呀!》已在20多个国家、130多个大城市上演。目前,该剧总共有11个团队演出(9个长驻演出及两个巡回演出),一周有超过八百万美元的票房。全世界看过《妈妈咪呀!》的观众人数已超过2700万人次。全世界每晚有超过18000人观赏《妈妈咪呀!》,票房总收入超过16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史上最赚钱音乐剧”。

  这一点,恰好是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本土音乐剧界值得思考的问题。“哦,天啊!我也想知道《妈妈咪呀!》为什么那么成功?” 中文版导演保罗?加灵顿从2001年参与制作音乐剧《妈妈咪呀!》,导演了包括德国、瑞典、荷兰、韩国、日本、西班牙和俄罗斯在内的各个语言版本的演出,同时也是英文版世界巡演的导演。从他的角度看来,《妈妈咪呀!》为何成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他愿意将其归纳为ABBA音乐与故事的奇妙“化学反应”,以及其中蕴含的诙谐氛围和积极意义。“我觉得这部音乐剧就像是一个所有快乐、幸福元素的集合,并且最终走向了演出市场的快乐结局。”加灵顿说。

  《妈妈咪呀!》剧中所展现的快乐、诙谐、幽默、轻松的确已经成为这部音乐剧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许多名人“粉丝”如藤原纪香、李宗盛、徐静蕾、柯蓝等等都在观看中文版后发表了赞赏之言,其核心便是对这种特质的赞赏,甚至柯蓝还将其比喻为“最佳抗抑郁药”。

  另一方面,ABBA金曲的魅力也是音乐剧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甚至可以说音乐剧本身便是为了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而存在。该剧的编剧凯瑟琳?约翰逊是个ABBA迷,她花费心思把ABBA乐队的名曲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串联起来,因此得到“首部音乐点唱机式音乐剧”的美誉,也成为少见的先有音乐,后有故事的音乐剧。

  无论是幽默诙谐的演出氛围,还是故事中对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等普世价值的追求,都为《妈妈咪呀!》在全球范围内打破文化边界提供重要动力。另一方面,若回顾其在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的演出经历,便可探寻到这部音乐剧为何拥有数量庞大的观众的原因。

  美国人是在“9?11”之后才引进这部音乐剧,那时百老汇遭受重创,撑过一周的音乐剧屈指可数,而 《妈妈咪呀!》上演一周后即以怀旧上口的歌曲、轻松幽默的格调征服了百老汇,从此长演不衰。如果回顾百老汇的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经典代表,便会发现《妈妈咪呀!》的加入所引起的微妙变化:上世纪30年代有《万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马》,60年代有《芝加哥》,80年代有《猫》,90年代有《为你疯狂》,而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则是《妈妈咪呀!》—它简单的剧情、流行音乐曲调以及更低要求的审美旨趣无疑打破了严肃经典剧目更为“上流”的社会区隔,变得更易被中下层社会接受。

  具国际水准的中文版

  不过,中文版《妈妈咪呀!》首演之前一直质疑不断,将ABBA乐队的23首经典曲目翻译成中文后,是否会影响剧目的连贯性?歌曲中的一些经典词语会被保留还是译成中文?中文台词会否因翻译问题而显生硬?国内音乐剧演员的身体素质是否合格?中国主演能否演出女主角西化的性格?事实上,这些质疑声来源于对“原汁原味”的追求—能否保持原版的水准,会不会有“山寨感”?

  “我们在中文版的制作上有很严格的标准。”加灵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到中国所有的戏剧学院寻找适合的演员,在台词和歌词的翻译上我也严格地把关。”据了解,从2010年8月开始,加灵顿和艺术总监就开始在中国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选角工作。吸引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大国家级院团专业演员的广泛报名,更是吸引了活跃于美国百老汇、英国伦敦西区、日本四季剧团等国际音乐剧舞台的华裔演员回国面试;而在歌词和台词的翻译上面,更是经历“翻译-反译”的多道工作,即将翻译成中文的歌词和台词,再由第三方翻译团队反译成英文,并由英方把关。

  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咪呀!》中文版是一个复制品。“每一个版本的《妈妈咪呀!》都不一样。”加灵顿说,即便是同样由他执导的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版本,以及目前的中文版,均差异巨大。在中文版中,演出地方言、众多的网络流行语被自然地运用到了台词中,此外,舞蹈的编排上也加入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元素和风格。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场演出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我不能说在选角的过程中有乐观的或者悲观的期望,因为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现在合作下来,我可以说,我们选择的演员都是高水准的,绝不输给国际水准,完全可以与其他任何版本的《妈妈咪呀!》的演员们相媲美。”加灵顿说,“我期待着中文版也能获得成功。”

  当《妈妈咪呀!》的故事演出结束,演员们穿着剧中年轻时代的服装闪亮登场之时,观众们纷纷站起来拍手鼓掌,并附和着节拍扭动身体,时不时地甚至还有人吹起了口哨,发出阵阵喝彩。这或许已经给了加灵顿一个最好的回答和反馈,但同时在这个英国导演看来,想用《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成功来推动中国音乐剧市场,还为时尚早。

  “据我所知有很多小公司都在制作音乐剧,而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剧院每年也会上演相当数量的剧目。但总体而言在受众方面依然显得小众化。在演员方面,中国的戏剧学院培养的科班学生非常多,但能够表演音乐剧必须在演唱和表演两方面同时有所训练,必须旗鼓相当,这一点上中国的训练还是有待加强。”加灵顿说,“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对演员素质的要求都十分严格。随着这个行业在中国发展,人才的培养必须也同时能够跟上步伐。”

  本报记者张子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