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3日 01:3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艾经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的开篇。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哲学家们辩论了几千年。古典经济学创立后,经济学家们又围绕人是利己还是利他纠缠了上百年。直到目前,辩论(抑或是纠缠)还在继续。
但在金融市场上,关于人性似乎争论很少,也许大家都明白,与其争论不如去投资。之于金融市场而言,我更倾向于人性本爱吹泡泡。
我所遇到的绝大多数投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看多市场的,即便是在可以做空的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以后。我还发现接触的期货投资者中,做多也远多于做空的。也许在金融市场上,看多做多是人的本能。
当次贷危机尘埃弥漫时,我们谴责华尔街的贪婪,是他们让无法理解、无法估值、高评级的衍生品向全球扩散。但谁又能否认那些无工作、资产少但又心安理得地申请次贷住上大房子的人不贪婪呢?
这个交易驱动型的金融市场,不就是个吹泡泡的过程吗?老实说,有些时候,我并不喜欢股票市场,这与我在这个市场上赚钱与否并没有关系。记得刚做记者时,关注较多的就是上市公司,曾经有个股民维权团体给我发过这么一封邮件,标题是——7000个家庭的幸福寄托在你的身上了!
人的本性或多或少都会同情弱者,这封邮件给我很大压力,我同情但是回天无力。银广夏事件被曝光已经10年整了,公司治理有改善吗?没有,我现在常能看到我从业之初关注过的一些公司的新闻,很多事情几年悬而不决。这也是我现在不愿意关注上市公司的原因。
2008年那个熊市中,我一度深思金融市场的本质与逻辑。人类为何要创立负和博弈的金融市场呢?大量的交易成本和税收流向了金融机构和政府。市场的融资行为是合理的,我们毕竟不能等上100年筹到了钱才去修铁路,那么债券市场不够吗?实体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格局不是很和谐吗?
也许金融市场的创设者最早看到了人性的风险偏好,当债券不能满足高风险高回报的人性需求时,股票也就诞生了,之后其他投资品种随着人类风险偏好的膨胀依次被开发出来。而制造适度通胀、投放尽可能多的货币也成了现代的政府的主营业务。
虽然投资者都知道金融市场上“一赚一平八输”是永恒的定律,但人们还是蜂拥而入。基于同情心,我曾经并不希望很多普通人卷进股票市场。
但在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的趋势下,我的想法开始动摇,不去投资,如何能仅赖劳动安身于世?当然,投资的前提是做好功课。
我的想法动摇,是因为,回望历史,历史发展的路径何其清晰,所谓势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无论是之于创造还是毁灭。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又是何其的渺小。
用来解释我的疑问的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创造性毁灭,人类处在不停地创造,然后再不停地毁灭的循环中。从一个侧面看,经济运行中,衰退-复苏-繁荣-滞胀-衰退的循环过程,在人性中就是贪婪-恐惧-贪婪。
在负和博弈的市场的膨胀中,财富开始大规模积聚和集中,贫富的鸿沟越来越大,社会风险也就产生了。解决社会风险的答案在于让聪明的人变傻,傻人变聪明,让这个世界更均衡,但这显然是理想化的。
所以人类创新过度之后,基本伦理丧失是不可避免的。大家真觉得我们在金融市场所追求的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吗?
如果你只有一套房,而且你不打算移民或迁徙,你觉得房价上涨和你有多少关系吗?事实上没有,因为当你换更大的房子时,你要付出更多的价差。有人说房子可以反按揭,但到现在为止,那还只是美国老太才能享受到的。当然我也可以理解,即便只有一套房子,房产升值总比贬值要好得多,至少心理上是快乐的。
我们通过金融市场来吹泡泡,衍生出来的虚拟财富用房子、石头、木头去承载。这就是为什么曾经不起眼的石头现在可以卖出天价,天津文交所的一幅画可以市值上亿元。
当你理解资产泡沫的游戏本质时,那些石头只是财富的载体时,达芬奇家居老板的脸上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时,也许你就可以理解我为何视那些名牌如浮云了。人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经历等待去尝试,没有必要在虚拟财富的物质载体上哀伤很多。(作者为本报编辑,邮箱:aijingwei@yicai.com)插图/苏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