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3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IMF报告偏袒西方利益压人民币升值有失公允
“被低估”之说再重复也成不了真理(热点聚焦)
7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495,连续第三个交易日改写汇改以来新高纪录。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已经升值逾20%。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却在21日发布对中国的2011年第四条款磋商报告,称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要求中国放手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中国驻IMF代理随后发布一份长达6页的声明,反驳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报告。声明称,中国转型消费主导经济萎靡不振,是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危机与经济不景气对中国经济的财政表现与支出结构造成负面影响。外部危机严重阻碍中国改革,特别是人民币汇率改革。
中国始终顶住贬值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这份报告称,人民币按均衡实际有效汇率法、外部可持续性法和宏观经济平衡法衡量的低估程度分别为3%、17%和23%,以此再度敦促中国让人民币升值。
但这一评估结论遭到了中国的反驳。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发布的声明驳斥称,在继续改善汇率形成机制方面中国已取得进展,不应根据对未来经常账户的不确定预测来评估币值低估程度,并强调人民币汇率正在向均衡水平靠拢,预期这一过程在中期内将持续下去。
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何建雄表示,主要先进经济体的大规模非常规宽松政策不仅助长了通胀压力,还导致投机性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相关报告没有提及中国作为全球稳定和增长的重要来源所发挥的作用,在许多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最近出现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始终抵住贬值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方面在重点关注出口份额上升的同时,却忽略了中国进口份额的急剧上升。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部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自从去年6月中国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超过5%,由于美元在全球贸易流动中所占的巨大份额,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最能反映人民币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情况,因此,尽管人民币可能对其他货币有所贬值,但认为人民币被低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用升值解决通胀是南辕北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应该采用人民币升值来缓解通胀和房地产泡沫等风险,因为人民币升值可以帮助降低油价、食品价格和其他进口产品的价格。报告称,仅靠现行汇率机制,可能仅能在应对全球经济失衡方面发挥温和作用,而人民币被低估阻碍了中国内部的经济再平衡进程。
对此说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并不认同。他举例称,2007年美国就敦促越南盾升值来抗衡石油价格,但最后越南盾的升值速度赶不上原油的涨价速度,不但没占到便宜,反倒让自己陷入了金融危机。
中国属于输入型通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法根本无济于事。只要欧美债务危机存在,热钱就会涌入中国,导致货币量继续膨胀、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应该关注欧美的低息政策,敦促美国尽快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孙立坚说。
梅新育说,我们的通胀主要是输入性通胀,来源于美联储的道德风险,即通过宽松货币政策转嫁通胀压力的做法,人民币升值消除不了美联储的道德压力,对解决输入通胀没有用处。梅新育进一步分析说,输入性通胀主要来源于价格传导和流动性机制,从价格传导机制来看,是国际大宗初级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的价格上涨,由于初级市场是个卖方垄断的市场,不论人民币如何升值,垄断的卖方都会相应跟进抬高价格,对解决价格传导造成的输入性通胀无益。而从流动性通胀传导来看,相当部分是通过资本流动形成的,一旦抬高人民币汇率,只会更加刺激资本流入,因此通过人民币升值的做法来解决通胀无异于南辕北辙。
升值对中国弊多利少
“如果汇率过快升值的话,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比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中国技术和资本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和成套设备,由于出口周期长,相应的汇率风险也更大。”梅新育说。
而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则对本报记者说,升值是双刃剑,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人民币升值当然是好事,对进口也是有利的,但总的来说,对中国经济是弊大于利。人民币升值将给外向型中小企业带来巨大困难,这些企业一方面在国内融资难,另一方面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这些企业能吸引大量的就业,所以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不利的。
梅新育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次推出的这份报告体现了其职员构成的缺陷,由于其职员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人员,越是技术性人员和高层人员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人越多,即使一些来自非发达国家人员,也是在发达国家接受教育的多,其出身和教育背景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眼界,无形之中更倾向于从西方国家的利益来解读,而从发展中国家利益考虑的较少。
“中国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会屈从于外界压力,别指望中国会牺牲产业提升等不合实际地升值人民币。”梅新育说。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