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揽储战后外币产品占比激升 预期收益首尾差3.4倍

2011年07月24日 23:52 来源: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占昕

  167

  2011-7-25

  经历了年中揽储的火爆胜景,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终于降温。

  据统计,截至7月20日数据显示,目前在售的133款产品中,外币类占半壁江山。同是外币产品,澳元类平均预期收益率是日元类的3.4倍。

  “6月各银行为吸引资金,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但7月以来,产品收益率回归常态,与6月底超短期高收益产品发行量骤增形成了鲜明对比。”普益财富研究员邱凯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在售产品中,1个月(含)以下理财产品发行数18款,仅占比约13.53%。超短期7天产品只有兴业银行7月19日发行的“2011年7月第三期天天万利宝A款”,预期最高收益率4.25%。

  尽管7月初也曾有十款左右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8%,但从7月20日普益财富所显示的7月23日之后仍在销售的产品中,收益率高于6.8%的产品还没有出现。

  外币类占半壁江山

  根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7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1018款。其中,7月23日(周六)仍标示在售的产品共133款,来自22家银行。

  在这133款理财产品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占67款,剩下66款为外币理财产品。在外币理财产品的分布上,交通银行发行最多,共发了30款,且为清一色的“得利宝新绿”外币类产品系列。

  记者了解,交行一贯是发行外币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大户,且在发行节奏上“隔一周发一次,有点大小周”,所以这些产品撑起了未来一周在售市场。

  在外币理财产品的种类上,又以美元类数量最多,共有20款,其他较多的币种分别是欧元类、港元类和澳元类。

  在预期收益上,澳元类最高,平均预期年收益率5.99%,位居现有外币产品之首,超过同期发行的人民币类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0.1个百分点。

  澳元类产品领先的现象,在纯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类型产品中,9款澳元类平均预期年收益率5.93%,高于22款人民币类产品4.40%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同期20款美元类产品这一数据仅为3.46%。

  排名靠后的币种为港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日元更是以1.74%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垫底。

  在预期收益排行榜上,上述币种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分化。如在单款产品前十排名中,人民币与澳元类各占30%、70%;而在后十名全是以日元为代表的外币产品。

  澳元类成长性好

  同样是外币产品,澳元类平均预期收益率是日元类的3.4倍。是不是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越高越好?

  其实未必。在目前的银行理财市场,部分理财师或客户经理常会以汇率波动为由,推荐或建议投资者将持有的外币头寸,转换成人民币或其他外币再进行投资。但盲目博取高收益而更换币种的行为,却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不同币种,投资者需要去区别对待。

  “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港元、日元升值,而兑英镑、欧元、卢布却贬值。倘若将英镑、欧元兑换为人民币投资,并没有规避掉汇率风险,如果投资者有外币支付需求,这样操作还加大了汇率风险。”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该如何看待澳元类和美元类产品的收益空间?

  从在售理财产品来看,澳元类大部分产品主要是债券与货币市场类,这源于澳元是高息货币。

  “澳元本国的利息收入大,这就相当于把钱拿去澳大利亚,存个定期都有很高的收益,自然与之对应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会更高。”邱表示。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问题并没这么简单。等到具体的币种兑换时,更多具体问题出现。尤其是对于投资流向多样化的币种,需要重新审视。

  如作为高息币种的澳元,相关计价产品价格相对也较高,其弹性与波动区间较大,持有人也较多。

  而美元作为大部分商品的计价单位,外币理财产品数量也颇多。然而,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美元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

  就目前美元的购买力而言,虽然具备了低位反弹的条件,但受欧洲债务危机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影响,货币形势依旧不太明朗。

  北京展恒理财顾问有限公司理财总监石端义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从澳元的货币属性看,主要是商品货币,短期面临回调的压力,但长期而言,澳元兑美元还存在升值空间,其成长性也更好。”

  在次贷“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仍处在大的经济刺激中,从简单的金融逻辑角度,多印货币刺激经济,自然推高了资产价格。

  但整体来看,从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和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来看,澳元区经济体以出口矿产资源为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从而会紧跟商品市场的走势。近期澳元创历史新高,也跟其在全球通货膨胀中容易受益有关。

  “但澳元类产品的风险也要警惕,比如一旦出现下跌,幅度会偏大。”

  避免盲目兑换

  面对不同币种的差异预期收益,如果投资者在错误的机会选择兑换货币,可能出现的风险也会被放大。

  “我们不赞成投资者为了追求某些币种的高收益,而去频繁地更换币种。而更希望投资者根据自己已持有的外币或日后需要交割的币种头寸,去选择产品。”范杰说。

  不能贸然更换币种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升值。“不能仅仅因为看到哪个外币理财产品收益好,就将人民币换成相关外币。”

  石端义认为,如果投资者没有外币,或未来没有外币需求,更需要谨慎选择。

  此外,不同货币的转换费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只持有澳元去购买相关产品,问题还不大,但要用手头持有的人民币去换成澳元,等到期后再转换回来,很可能在市场的不定性变化中造成无谓的损失。”范表示。

  石还提示,外币产品之间的差异大,所以要结合具体阶段币种的表现。“美元是常规货币,澳币相对美元投资收益会更高,贬值速度比美元要慢。但如果没有澳元的使用计划,也不需要刻意投资这样的外币。”

  总体来看,如果在没有理清币种之间的关系前,就在两个升值的币种中做兑换,加上较高的手续费成本,投资者还不如去直接投资收益率高的人民币产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