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小加:直面期中考

2011年07月25日 00:28 来源:《新世纪》周刊

  □ 本刊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记者 刘卫 | 文

  “要改革就要做好当孤儿的准备”

  从

  投资银行家转型香港交易所(00388.HK)掌门人,有着国际经验、内地背景,50岁的李小加走过了任期的一半。不过,最近他有点“水土不服”。

   过去一年,这位港交所总裁消瘦了14斤。他自称瘦身与工作无关,只是运动量的增加,但并不讳言自接掌港交所后,精神压力比以前在投资银行大很多:“以前在投行做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重大的决策要做,而且影响范围也没这么大。”

   李小加上任以来,致力将港交所未来的定位和发展,纳入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战略中,并且接连推出多项改革措施。但任期过半,称道者寥寥,却迎来香港本地经纪团体的反对质疑。

   代表香港金融界的立法议员詹培忠对财新《新世纪》直陈,在公开场合称自己为香港本地人的李小加,并不熟悉本地券商环境,“任何措施都要顾及和平衡各方利益,如果改革推行急速的话,甚至会导致各方仇视,制造社会甚至金融动荡。”

   “我从来没有想做广受欢迎的人物。”处于舆论浪尖上的李小加,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办公室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说。他身着浅蓝色的衬衣、绿色领带,神采奕奕,只是两鬓略显凌乱。

   李小加显然知道,港交所推动的诸多改革,不会在短期内显示出成效。坚持长线设计,则是港交所作为游戏规则设计者和监管者的勇气。但这将完全不同于他在投行时期以项目成败为评判的境况,无论改革的长期指向,还是中短期的成本转嫁、步骤管理,他都将接受市场各方经年质疑和检验。

  “鸿门宴”

   7月13日中午,上百名来自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的证券从业员,在位于香港中环的港交所大堂门外公开抗议。示威者高举“反对隐名交易”“假咨询”等白牌,大呼“乌龟下台”等口号,气氛紧张。

   西装革履的李小加步出港交所“应战”,甫到场即被示威者重重包围。他双手接过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会长王国安的抗议信,并与在场人士逐一握手。“我会仔细研究抗议信的内容,有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谈。”李小加用普通话说。

   这是近年来最大型的一次抗议港交所的示威。过去一年多,围绕有关港交所提出的数项改革,包括延长交易时间、开设收市后期货交易时间、实行隐牌交易及恢复收市竞价时段等系列改革措施的反对呼声,不绝于耳。

   当日晚上7点半,由詹培忠牵线,李小加与香港七大华资经纪协会进行晚宴。宴会厅里摆下一张每边设九个座位的四边桌,每个座位前摆上讨论事项的大纲。

   詹培忠早早到场,等待双方入场。一方是来自香港七大经纪团体代表的25名证券人士,其中包括当日参与抗议示威的王国安,来自中资券商的代表——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阎峰,海通国际(00665.HK)行政总裁林涌,华资券商代表——金利丰集团行政总裁朱李月华以及英皇证券(00717.HK)董事总经理杨玳诗等。

   港交所则派出10人应对,除了李小加,还有交易科主管戴志坚、人民币产品专责小组主管陈秉强等,负责力推港交所的各项改革。

   李入席前,先与各证券人士打招呼,经过王国安身边时,则笑着拍拍王的肩膀,随后入席。据与会者回忆,李一坐下来就说“你们个个都是老板”,接着又说,“我其实很多不懂,我来后,都是依照港交所的政策做,每个部门都有计划”,“其实很多措施都是咨询阶段,未必实行”。

   当日晚宴上,各人就港交所一连串改革表达意见,每名与会人士轮流发表五分钟意见,最后再由李小加作总结。

   这是李小加上任以来第七次与华资经纪饭聚了。这次饭宴被香港媒体称为“鸿门宴”。詹培忠以“气氛融洽”来形容是次饭局取得成效,“个个都好高兴,效果非常好”。不过,存在的争议,仍有待解决。

  被质疑的改革者

   2009年10月,李小加在港交所履新,次年1月16日正式接掌港交所。由于其兼具国际和内地的背景,业界一片溢美之词,与当下的反对、抗议不可同日而语。

   “我现在碰到这些都是预料之中,哪会有这么长的蜜月期?”李小加说。

   在一些与其共事者眼中,李小加个性十足。“无论在投资银行时期,抑或港交所时期,他都不是像固有银行家圆滑,而是很直接,这也造成喜欢他的人很喜欢,不喜欢他的人很不喜欢。”一名曾与李小加共事的银行家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说,“当年我们还在议论,从银行家转型监管者,之前他在投资银行的处事风格,会否应该有所调整,因为作为监管者可能更需要圆滑。”

   但作为港交所历史上第三位行政总裁,正式就任仅两个月,李小加在港交所的全年业绩会上公布了《战略规划2010年-2012年》,为自己的首个三年任期定调。

   战略规划报告包括核心战略、拓展战略及扩张战略三部分,而三大战略具体通过19项工作计划得以推行和实现。核心战略包括吸引公司来港上市和增加现货及衍生品市场交易量;扩展战略包括增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巩固现有领先地位,进行必要的监管与市场改革,为战略拓展做好准备。

   李小加多次用“修渠引水”来强调“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他认为,港交所“第三世界”的基础设施,与其“第一世界”的市场地位根本不匹配。但是,决策者的长期战略,未必可以解决市场参与者中短期的利益需求,导致了矛盾加剧。

   如成为上述示威导火索之一的延长交易时间举措,港交所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实施新政以来,交易并无多大起色,3月交易量环比增加39%,4月、5月、6月环比增幅依次为-21%、-9%、13%,原本寄望可以因此增加收入的中小券商希望落空,而且在成本投入方面,以及金融从业人员的压力方面都有增加,叫苦连天。

   李小加看来,这项改革本身不是为了增加交易量,是为了和未来与中国股市市场配合上,至于“什么时候能够真正配合,我们谁也不能够确认什么时候能够发生”。他直言,中小经纪的前线员工是“交易时段改革成本的最大承担者,对改革益处之享受也有限,他们的愤怒与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他希望通过理性讨论,解决短期的成本转嫁问题,作出缓冲。

   但业界对李小加之举另有解读。面对外资投行的扩张,以及中资券商在香港崛起,一些夹缝中求生存的本地券商抱怨李小加与他们的沟通不顺畅,认为他总是谈大趋势,忽略改革细节,怀疑其偏袒外资大行。

   李小加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港交所与中小券商每月都会定期会面”,“但由于我广东话不太好,我去了以后反而影响人家沟通,每月的定期会面,隔一个去一个”。但港交所的同事是每一次都有出席。

   但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会长王国安反驳说:“沟通次数的多少不重要,关键在于态度。”他认为,李小加以及港交所的文化是“咨询等于知会”,态度过于强硬。

   另一方面,港交所推进改革的节奏和方向,也使包括本地经纪在内的市场力量难以接受。有资深业界人士指出,碍于李小加本身的背景和眼界,他想的可能“并不够多”。

   “改革太急速的话,会制造社会动荡,金融动乱,大家的敌视和仇视不是我想见到的。”詹培忠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评价说,港交所以商业利益为首要,没有顾及金融安全稳定。他认为,“交易所讲的延长交易时段,隐名交易,收市竞价,都是为了方便对冲基金。所谓改革结算所风险管理,也是防止大的对冲基金失事风险。”他担心不做调整,“香港将来会成为对冲基金的点心,失去自我”。

  坚持长线计划

   对此,李小加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改革的节奏不可能很快。大家不应该把改革的早期讨论误读为改革会齐头并进,冒进推出。“市场对改革节奏有误解,责任在港交所,所以我们会考虑早日充分说明。”

   目前,李小加的任期还有不到一年半,他也坦言,“那么多改革怎么可能在任期内全部做完?”但他强调“有些事情要讨论,但不一定要做,你不能连讨论都不让”。

   在港交所网站的市场咨询网页上,李上任后提出的各项改革建议当中,港股延长交易时间、兴建数据中心已初步启动,期指夜市与改革结算所风险管理已刊发咨询文件外,其他四项建议,包括收市竞价、收窄买卖差价、隐名交易、遥距参与者,仍未有实质咨询或时间表(详见附表)。

   但在李小加看来,香港市场原来业务的organic growth(自然增长)很有限,要靠structural growth(结构性增长)。这将会由中国资本项下的全面开放推动。这相比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潮,将是一个带来几何增长的开放。

   李强调,目前对香港市场的改革,正是为了这个历史机遇。“比方说,现在要搞个‘直通车’,因为香港市场一些基础设施不到位,根本也搞不了啊。”

   他也很肯定指出,在香港与内地的市场合作方面,“今明两年一定有突破”。

   而环顾全球,李小加面临的改革困局并不单一。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主要交易所如新加坡交易所、德国证交所及伦敦证交所等,纷纷推出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延长交易时段、取消午休、同业合并、推出新产品等,期冀在这场金融淘汰赛中,避免沦为竞争对手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全球交易所作为商业结构,目前均面临盈利压力,需要收入多元化以及跨时区交易,借此提升竞争力,而与此同时,交易所也面临着缩减成本开支的问题。

   “作为一个掌门人,我关心的是整体市场的建设,必须要有勇气做长线计划,同时要敢于承担短期内的不理解,不满意,甚至是讨厌。”李小加说。但在长线设计上,一些关注香港金融市场建设的人士的质疑恰与本土券商相反,认为李小加恰恰太拘泥于改革细节,而看不清其改革的大方向,看不到其“策略的目的”。

   “但这也不能完全怪李,因为对于香港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怎么做,可能连港府也没有想清楚。”一位曾任职香港监管机构多年的市场人士指出。

   李小加则对身处风暴中心不以为然,“港交所的决策,是董事会集体决策的结果,我可能也有不同观点,但一旦有了决策,我就也敢于担当,站出来挡枪子。”

   “成功有许多父亲,我不介意分享成功。但未成功之前的不受欢迎的改革,却经常是孤儿。要改革,就要做好当孤儿的准备。”李小加说。

  本刊实习记者吕凯霏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