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被妖魔化的“空军一号” 地方融资平台陷风险迷局

2011年07月25日 01:21 来源:北京晨报

  一股做空中国的力量从纳斯达克蔓延到香港,继而蔓延到中国银行业,地方融资平台逐渐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风险源之一。以穆迪为代表的海外机构认为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着“巨大风险”,中国经济学界也对此高度重视,各界讨论已趋白热化,被妖魔化的“空军一号”到底是否有引发债务危机的可能,其未来路在何方?

  债务疑云

  三部门数据不一致

  7月中旬以来,全球经济的最大风险开始逐渐由通货膨胀转移到债务危机上来。欧洲五国的主权债务危机现愈演愈烈之势,美国也已经处在主权债务违约的危险边缘。在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超大规模的债务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所在。

  根据国家审计署6月底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其中8.5亿元为银行贷款。这一天文数字的公布立即将地方融资平台推到风口浪尖。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于7月初发布报告称,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并不止8.5万亿元人民币,而是要多3.5万亿元,达到12万亿元左右。

  穆迪分析师认为,中国银行业12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的20%到33%,在未来存在成为不良资产的可能,如果中国政府不能在未来推出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排除将中国银行业展望由目前的“稳定”下调为“负面”的可能。

  此前,中国银监会曾测算公布,至2010年11月,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9万亿元。另外,根据央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至2010年年末,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例基本不超过30%,按这一比例计算,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债务余额将近14万亿元。

  穆迪认为,如果以中国央行和银监会测算数据的中间值计算,地方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债务应该为12万亿元,比审计署的数字高近3.5万亿元。

  对于穆迪的看法,国内券商中金公司分析师回应称,央行所称30%强调的是个体基本不超过30%,并非全部的整体数据,以此计算出14万亿元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不仅是融资贷款余额,就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统计也不一致。审计署公布,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共6576家,而银监会则公布为9828家,央行则认为会有近1万家。

  过度举债

  10万亿债务风险难估量

  地方融资平台起源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为了筹得建设资金往往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通过打包贷款的方式获得资金,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允许地方政府担保举债,随后地方融资平台在2006年被叫停。

  随着2008年年末国际金融海啸对国内经济的巨大冲击,中央政府紧急启动了总规模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大部分资金需要地方政府作配套。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又纷纷经过特批,注册成立公司并以公司法人的身份,或者发行公司债、项目债,或者从银行取得贷款,形成了地方融资平台。

  国际金融海啸早已退却,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也面临退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高企的通胀形势,央行连续动用“猛药”——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目前已经上调至21.5%的历史高点,存贷款基准利率也上调了5次。在这样严厉的货币紧缩形势下,地方融资平台逐渐感受到压力,还贷和再融资风险逐步显现。

  6月底,有海外媒体报道,上海市政府下辖一家城市投资公司停止向银行偿还流动贷款,并要求银行拉长还款期,被市场认为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债务违约。虽然此事件经过政府出面澄清之后逐渐淡化,但随后云南一家平台公司又爆出重组新闻,被抵押的优质资产存在被剥离的嫌疑,这被市场看作是平台公司明显的违约行为。

  虽然捕风捉影式的消息并不十分可靠,但已引起监管层的注意。银监会在7月20日的一次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指出,要求银行业“审慎开展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加强土地抵押贷款管理”。

  分析人士认为,地方融资平台过度举债或引发系统性风险,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到底背后隐藏多大风险,目前仍难以估量。

  做空中国?

  “债务危机论”是危言耸听

  地方融资平台不但成为监管层注意防范风险的重点领域,外资机构更是将之纳入做空中国的核心理由。包括标准普尔和高盛公司在内的多家外资机构此前多次称,中国地方融资平台或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二度危机”。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外资机构的言论多少存在夸张的成分,目的是通过做空中国获取利益。华林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投资者在经受了次贷危机之后,对全球的债务问题过度担忧,甚至出现恶意做空的现象,三大评级机构充当“鼓手”,国际对冲基金充当“打手”。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保住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和美元的霸主地位。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7月23日举行的北大“CMEC中国经济观察”第26次报告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在1-2年的短期内不会因为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出现债务性的连锁反应,更不会出现所谓的财政危机、金融危机。

  说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引发债务危机显然是危言耸听,但如果任其无节制地发展下去,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仍然值得警惕。周其仁认为,从长期看,地方债务对经济将产生很大影响。地方债务抵押物多为土地,土地财政演化为土地金融,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联手进行货币创造,长期下去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威胁。

  晨报记者 孙春祥

  中国经济的“银根”和“土根”

  ■专家观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在北大表示,如果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实地方融资平台可以回归“中性”。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表示,在融资机构上,要打通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直接融资渠道,可以考虑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融资平台发行“融资券”和企业债券的权利,并出台鼓励直接融资的政策措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立行表示,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暴露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关系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生存的前景。土地制度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基础,东南沿海基础市政建设的30%靠土地财政,60%靠土地融资,也就是将储备土地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这表明银行贷款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地撬动”,这也是构成现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现实基础,如果不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短期内可以化解,但长期还是难以摆脱。

  周其仁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不但有“银根”问题,还有“土根”问题,征地变财政、财政又变金融,这正是中国过度依赖投资的国民经济运行的体制和微观基础。要解决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应该参考当年改革统购统销的经验,首先要“双轨并行”,除了政府征地外,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需要进行尝试才可知晓。而从成都土地改革的经验看,目前所有要素都已齐备。

  晨报记者 孙春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